云计算 频道

21CN的启示:创新永恒

  【IT168 资讯】无论英国电信,还是中国电信,当我们透视那些“转型”路上的先行者时,不仅要着眼于其战略方向上的远见,更应留心于其落实于网络构建的途径和模式。 

  英国,一个具有多元文化和开放思想的国家,其开放的民族文化也影响了英国社会的方方面面。英国电信(以下简称BT)秉承了这种开放的精神,它率先提出转型策略,并一手炮制21CN网络,成为全球第电信运营商的“转型旗手”。

  BT于2004年重磅投入100亿英镑,宣布实施“21世纪网络计划”(以下简称21CN),而BT接下来的所有转型动作都是围绕着21CN这个“圆心”进行的。据了解,BT启动21CN项目有三大目的,大规模地简化业务、提高用户体验的质量、提供如固定和移动融合的全新服务。

  经过6年的努力,英国核心基础设施已全部完成;建成21CN全球平台,并在大约170国家开通;超过1000万英国家庭可以使用WholesaleBroadbandConnect;大约80%的英国商业市场可以使用21CN以太网。

  “弹性”网络保证创新

  以电路交换为主体的网络,显然难以支撑固网运营商向“综合信息服务商”转型的目标。那么,如何成功实现固定网络转型?固定网络转型的风险有多大,能不能成功?事实上,迄今为止,全球也还没有哪一家固网运营商已经十分成功地完成转型。但是,这并不是说网络转型不会成功。BT的21CN网络就为全球运营商提供了一个良好的范本。

  剖析BT实施的网络转型架构,其实就是大家熟悉的“软交换+综合接入”的建设模式。而BT一直宣扬的“宽面条”网络架构,实际上就是一个标准的NGN网络。

  BT相关人士曾公开指出,电信网络已经进入用户需求为主要驱动的时代。网络的发展方向和能力构建,主要取决于用户需求的发展方向。而用户需求的个性化、多样化、迁移性和不确定性,要求固定网络在业务提供上必须增加“弹性”,新的固定网络的架构必须具备足够的弹性。

  在技术和经济上进行分析后,BT所定下的重要进程如下:2004年进行从PSTN网转换到IP网的试运行;2005年开始提供具有可再利用功能的新业务;2006年正式开始从PSTN网向全

  IP网转换;2007年大规模地向非PSTN网业务转换;2008年50%以上的PSTN用户转换到IP网;2009年向绝大多数用户提供基于IP网的话音业务。

  也许有人会提出,把网络建得容量足够大、带宽足够宽、业务特性极其丰富,不就解决了所有问题?这理论上是可以的,但实际操作中,任何一家运营商都不可能采用这种方案,因为成本太高、效率太低、容易产生泡沫。

  BT的转型之旅已经给出运营商可行的方案——选择网络转型,构建一个具有“弹性”的新网络。“弹性”是相对“刚性”而言的。传统的电路交换网是“刚性”网络的典型:以64K为基础,以交换机为核心,以SDH为连接,基本上不具备弹性能力。而“弹性网络”最根本的特征就是随需应变,从而使得网络能力能够满足用户多变的业务需求。

  NGN架构的提出和实现,则给出了“弹性”网络及其理念的落地方案。NGN的分层架构,并不是一种技术游戏,而是为了实现网络弹性的必然选择。NGN把网络从PSTN交换机连接而成的封闭的刚性架构,变成由业务层、控制层、承载层、接入层组成的分布式架构,很好地构建了网络的弹性。从接入层看,NGN架构下的接入层是与核心控制无关的独立网元,可以根据需求而灵活布放,这就与以往交换机模块、接入网ONU的部署受限于局端设备的状况完全不一样;另外更重要的是,NGN体系下的接入设备具备宽窄带综合接入的能力,能够更好地满足不用用户的不同业务需求。

  Web2.0铸就业务转型

  BT曾多次表示,21CN的宗旨是支持用户语音和灵活性、创造和打入新市场以及以不同的方式行事,它使BT及其用户能够直接参与丰富生活和增强业务创新服务的定义、创建及联合创建。BT将21CN定义为一个全球平台,供BT、用户和全球合作伙伴进行软件驱动的开放和协作创新,使BT更轻松地开展业务和获得更大回报。

  “21CN战略自始至终是关于制造新产品的战略。我们希望围绕Web2.0建立一个实时的零接触用户环境。同时,我们也尝试向批发用户和商业用户推出ICT业务,提供个性化的管理服务。”BT集团技术办公室技术与创新支持部副部长GaryShainberg对于21CN战略进行了说明,BT业务转型战略正是以网络2.0平台为基础、以用户为中心的开放创新战略。

  通过基于SDK的软件创新和开放平台的组合功能,用户可以创建和自定义服务来满足他们的特定需求。用户自助服务允许实时的服务供应,而企业云服务平台和虚拟数据中心全球网络则创造了以虚拟、安全、可靠的方式分发多个应用程序的能力。

  收获与反思

  在一次世界电信大会上,BT批发部门的首席执行官保罗·雷诺在其演讲中明确地总结了BT在实施21CN项目中收获的六大经验教训。

  第一,提供运营商级的品质。今天,许多大型企业都部署了IP网络,对运营商构成了很大的压力。因此,BT在挑选供应商时花费了很大精力。

  第二,注重开放性。雷诺认为要采用开放的标准和清晰的应用程序界面。IP本身就是开放性的标准,但是为保险起见,BT与全球16家标准实体都进行了合作。BT一边追求开放性标准,一边还尽量杜绝使用专有解决方案,并简化系统集成。

  第三,实施的速度要快。英国的网络从模拟向数字升级用了15年时间。BT的目标是在2010年前完成向全IP网络的转换,这一速度十分惊人。运行一个有重叠功能的网络和多种系统是非常耗费成本的,雷诺指出,如果公司不能在预期的时间内完成转换计划,那么,21CN项目的财务支持将会被削弱。

  第四,有了全方位的准备才能开始。BT把多达17个超载网络的分散运营支撑系统OSS集中到一个多用的全IP网络上,统一了系统架构,从而简化了业务。BT认为,除非现有网络及系统能够停止使用,否则就不可能实现全面转换。

  第五,关注服务的生命周期。21CN确实能使BT通过改进的流程更快捷地启动新服务,这意味着将缩短服务的生命周期。在这一过程中,BT自己可以独立完成的工作是简化网络和系统,这固然是重要的方面,但是与其他企业的联合也是不可忽视的。雷诺指出,到现在为止,BT还在单打独斗,在项目未来的实施过程中,与其他合作伙伴联合工作的能力有待提高。

  第六,要有全球性的视野。BT现存的MPLS全球网络是适应21CN项目要求的。在强调国内国外的网络一致性方面,英国电信实际上已经落后于AT&T等其他谋划已久的全球性运营商。不过,BT现在差不多每周都会增加一个城市节点,这种态势还将持续下去。

  实际上,BT的21CN战略是全球运营商建设新一代ICT网络所作努力的一个缩影,近两年来,欧洲、美国、亚洲的运营商纷纷加快了建设新一代信息通信网络的步伐。以21CN为代表的新一代网络的建设改造带来的不仅是网络层面的改造,更为重要的是,表明传统电信网正在进入转向综合信息通信网的转折时期。(感谢英国电信为本文提供了大量资料)

  PTN技术承载无线高速路

  ■中兴通讯

  构建一个统一融合、低TCO、满足不同制式各种业务的传送需求、具有面向未来演进能力的承载网,成为运营商当前关注的重点。面向连接技术PTN为建设可管理、可运维的统一融合承载网提供了一个良好的解决思路。

  随着业务IP化的发展,特别是移动技术从2G、3G到LTE的演进,对承载网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另一方面,随着金融危机带来的影响,如何构建一个统一融合、低TCO、满足不同制式各种业务的传送需求、具有面向未来演进能力的承载网,成为当前运营商关注的重点。

  作为一种面向连接的传送技术,PTN借鉴了SDH技术中完善的保护倒换、丰富的OAM、良好的同步性能、层网络架构、强大的网络管理等特性,PTN还从MPLS/Ethernet借鉴QoS管理、分组交换、伪线技术等思想,使得PTN成为一种以分组交换为内核、以分组作为传送单位、承载电信级以太网业务为主,兼容传统TDM、ATM等业务的综合传送技术。PTN的产生为运营商建设可管理、可运维的统一融合的承载网提供了一个良好解决思路。

  层次化的OAM

  PTN相对于传统的分组设备,强化了OAM能力,图1描述了PTN技术的层次化OAM情况。

  客户业务层面,可以采用IEEE802.1ag或ITUY.1731进行监视,同时采用IEEE802.3ah进行链路状态监视,这部分PTN与传统的分组设备无明显区别,但在PW、Tunnel、Segment几个层次,PTN借鉴了SDHOAM的思想,支持丰富的告警、性能监视,如表1所示:

  多样化的同步机制

  PTN网络可以提供业务同步、网络同步,可使用的同步方案有:同步以太网、外同步方式、自适应方式、差分方式、1588方式,各种同步的特点如下:

  当前使用较多的同步方式为同步以太网、1588方式,由于1588实现同步易受延迟抖动等因素的影响,ZTEPTN产品融合了同步以太网和1588方式,在同步以太网稳定频率的基础上实施1588,有助于相位和时间同步的快速锁定。此方案经过中国移动TD-SCDMA时间同步替代测试,时间信号经过30个节点的传递,平均误差小于200ns,且不受业务流量大小的影响,具有高稳定性、高可靠性、快速锁定等特点。

  PTN的进展

  目前业界对PTN的关注度越来越高,部分运营商已经使用PTN建设了传送网络,同时很多运营商也提出PTN的测试及试点需求,另一方面PTN在标准方面也在不断推进。

  自2008年4月ITU与IETF成立联合工作组JWT以来,PTN的主流标准T-MPLS演进成为MPLS-TP,JWT按技术方向分别在MPLS-TPFramework、OAM、Survivability、NetworkManagement、ControlPlane、Interoperability方面进行工作推进。从需求和框架来看,MPLS-TP与T-MPLS基本一致,但MPLS-TP在一些功能点上进行了深化。Interoperability主要讨论与MPLS的互通,可以采用的模型包括层叠模型(ETH封装)、层叠模型(IP/MPLS封装)、对等模型(节点/link分段)、对等模型(节点/linkStitching)等;OAM:考虑TCM的应用及相应机制、支持多段PW和LSP、告警检测和处理机制、OAM报文的封装结构等;同时有一些利于运维的思路,如环回处理机制等;Survivability:在线型保护基础上,增加环网、MESH保护的考虑;ControlPlane:T-MPLS在控制平面考虑较少,MPLS-TP的单段PW的控制平面采用LDP协议,LSP的控制平面采用GMPLS;

  PTN网络演进策略

  TCO是运营商在网络建设中重点关注的一个方面,特别是作为节点分布最密集、覆盖最广泛、场景最复杂的移动接入网,其网络演进策略尤为重要。总体说来,PTN的网络部署应采取循序渐进的原则。PTN建网首先在分组业务快速增长的区域启动,先通过这些区域小规模建设,积累PTN网络规划和运维经验,然后在广度和深度上进行PTN网络的覆盖。从网络演进角度来看,初期应该建设独立的PTN平面,在业务发展到一定程度后,汇聚层PTN逐步替换现网的SDH/MSTP设备,传统网络逐步边缘化,实现网络融合和利旧,达到保护投资的目的。

  传统SDH/MSTP边缘化时,利用PTN的多业务承载优势,对接入层SDH/MSTP网络承载的TDM业务进行仿真处理,在汇聚层统一承载和调度,简化运维工作量。

  在LTE阶段,S1接口可以采用集中处理方式,由位于核心网的SR完成,SR负责将S1接口的信息按照IP地址转发给S-GW/MME或者S-GW/MMEpool中相应的S-GW以及MME。在eNB与SR之间,通过PTN建立S1E-Line,利用PTN网络完成实现S1接口的承载保护。针对X2接口,在LTE初期,可以采用SR集中处理方式,在eNB与SR之间通过PTN建立X2E-line,随着LTE的规模部署,eNB数量增加,可以考虑将X2处理的SR下移到汇聚节点。

  MHL3000:光网络的“瑞士军刀”

  ■爱立信(中国)通信有限公司系统方案部

  WDM技术从骨干向城域、汇聚、接入渗透的过程中,运营商需要将网络规划的理念引入到光网络生命周期的各个环节来管理网络。爱立信波分产品MHL3000如同瑞士军刀,是一个多用途的多距离传输平台,通过使用共同组件模块非常易于实现骨干网、城域网和接入网无缝对接,满足高速率、大容量传输多种业务类型的要求。

  随着电信业重组的完成,今年以来,我国电信业的竞争主要体现在中高端客户市场的竞争,而对政府、企事业单位等集团客户的信息化服务市场的争夺,成为运营商切入中高端客户市场的重要途径。

  在集团客户的信息化服务市场上,有一项令运营商“又爱又怕”的业务——光纤租用。说“爱”是因为,有此需求说明宽带市场空间广阔,运营商大量闲置的光纤资源得以盘活;说“怕”则在于,这些大客户在租用光纤后,大多选择了自组波分等通信网络,使得运营商丧失了潜在的宽带及增值收入,不得不向更基础的通信设施提供商角色“下沉”,与运营商正在致力的向信息服务提供商的转型背道而驰。

  而通过城域波分网络的应用,运营商可以直接为大客户提供波分接入,既为集团客户建设了一张可管理的传输网络,又达成了运营商光网络的高价值回报,实现了双赢。

  波分推动宽带商业模式嬗变

  信息化服务的基础是宽带。针对大客户的宽带需求,运营商主要通过三种方式提供:固定带宽租用、光纤租用和波长租用。

  固定带宽出租是最基本的带宽运营方式,但集团客户一般都需要根据自身需求进行业务升级和网络扩展,固定宽带出租却限制了网络出口的带宽,因而具有较大的局限性;租用光纤,用户可以根据自身需求,选择和设定数据传输的速率、协议和方式,但是,其数据传输一般不经过运营商局端交换机,用户自身也需要付出额外的人力和其他组网成本;而波分复用(WDM)技术可以让运营商提供基于波长的宽带租用,不仅可以为客户提供可管理的带宽服务,而且可以增大运营商光纤资源的利用率。

  此外,ASON/ASTN已可以支持多网络共享算法,配合管道交换(WSS及OTN)技术,运营商可出租子网络,而不是简单租线。比如,应用爱立信的MHL3000,德国电信已经通过OTNCLE为大客户提供波分接入服务。

  多业务多距离传送实现端到端保障

  波分租用只是WDM技术从骨干向城域、汇聚、接入渗透的一个例证。而随着WDM系统的广泛应用,其也从点到点过渡到复杂的格形组网,并最终将实现网状网拓扑。此时,运营商需要将网络规划的理念引入到光网络生命周期的各个环节(计划、创建、维护、控制、升级和重配),以优化网络生命周期成本、增强对网络的监控/管理并提升网络面向业务的灵活性和健壮性。(如图)

  而爱立信波分产品MHL3000如同瑞士军刀,是一个多用途的多距离传输平台,通过使用共同组件模块非常易于实现骨干网、城域网和接入网无缝对接,满足高速率、大容量传输多种业务类型的要求。

  在接入层,MHL3000可系列提供成本经济的C/DWDM,满足城域接入和商业园区的波分解决方案要求。MHL3000支持CWDM向DWDM升级和混合组网,单波道可以提供2.5G和10GOTN,提供多业务接入。

  在城域层,MHL3000城域OADM方案提供成本经济的1.6Tb/s容量,并支持500公里左右的线性或者环网拓扑结构,非常适合于成本敏感且网络不需经常重配的网络。

  在骨干层,MHL3000多距离长途DWDM方案支持9×3.2Tb/S(80×40G,未来支持升级100G)大容量传输,传输距离可达4000公里,可扩展80波多方向ROADM(WSS)支持在2.5G/10G/40G业务层次构建灵活的网状网。

  灵活配置和远程控制兼顾

  随着以IPTV和VOD为代表的IP业务开始普及,网络重构需求逐步增加,这催生了ROADM和WSS技术。基于ROADM(可重构光分插复用系统)能够进行波长调度,子网内部实现全光操作。使用WSS(全光交叉波长选择开关),每个ROADM维度从两方向或者三方向,到多达9个方向,可以支持网状网组网。

  MHL3000基于无色差及无方向差的ROADM,可广泛应用于网状网。引入无色差功能可以实现任意端口、任意波长或者波长组上传/下载,运营商事先不需要提前规划,非常符合数据业务组网的需要。当业务需要远程配置时候,不需要人工干预,大大提高业务部署速度。引入无方向差功能,运营商可以实现任意波长可以下载/上传至任意线路方向,大大增加了光网络组网路由的灵活性,便于实现波长保护及流量工程。

  同时爱立信通过提供基于ASON的光层规划管理软件,帮助运营商部署智能波分网络:MHL3000支持波长转换器共享、波长共享功能,不需要重复配置波长转换器,预先规划波长共享功能可以在不同光通道间共享保护波长,从而达到提高资源利用率的目的,也实现了投资成本的节约。

  此外,使用MHL3000组网可以实现远程管理和即插即用,从而极大地提高了网络的灵活度。通过结合保护和恢复机制,MHL3000支持多重故障灾难的自动恢复,在实现保护投资和保护效率非常好的结合的同时,还实现了基于可用度的差异化的业务提供。

  六大洲多种场景应用

  目前,MHL3000已在亚洲、欧洲、非洲、澳洲、南北美洲等六大洲商用近万套,被中国移动、中国电信、沃达丰、英国电信、西班牙电信、意大利电信、澳大利亚电信、埃及电信、Telenor等主流运营商采用,其应用场景则包括移动回程、IPTV及宽带承载、40G核心网、城域环网、海底光缆等各种类型。

  爱立信还积极致力于推动MHL3000对最新技术的支持。2008年底,爱立信在德国电信现有10G和40GMHL3000网络中,成功实现了基于快速极化追踪的极化模复用RZ-DQPSK112G信号的传输,并且传输间隔支持50GHZ通道间隔,具备足够系统余量和性能高稳定度,证明了MHL3000可以支持10G/40G网络向100G的平滑升级。

  凭借统一的多距离传输平台,全面支持OTN,支持40G/100G高速传输,支持ROADM应用,支持ASON/GMPLS光层控制平面,MHL3000提升了网络的灵活性和可管理性,为运营商开展全业务宽带运营和实现网络的可持续演进,提供有力保障。

0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