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计算 频道

面对云计算:企业镀“云”还是改变基因

        【IT168 评论】IBM从NiSource拿到6亿美元的外包合同,包括公有和私有云基础架构。惠普推出云计算产品组合Helion,以OpenStack为中心但也涵括很多硬件和服务。SAP正进行重组,部分原因是要 “成为云公司”,但大家都知道SAP的蓬勃发展是拜许可证和维护营运收入所赐。这些都是过去一个星期以来有关各企业科技巨头的消息。

  我可以将上面的公司名字换成甲骨文、戴尔、EMC、思科或其他有关公司的名字,这些公司的主要营运收入来自硬件或软件,但他们都有意以云计算推动未来的增长。

  诸如亚马逊AWS、谷歌甚至微软的公司大可嘲笑那些“名为云实则卖硬件”的公司是挂“云”头。

  早在2010年,我提过“镀云”(Cloudwashing)之举的起始。那时候,企业科技玩家每次新闻发布必提“云”字。谁能说他们太过分呢?云计算是潮语和时髦的事。这些厂商也不过是在天花乱坠地对着客户吹牛皮而已。

  四年前把这个趋势称作“镀云”不是件多好玩的事,那时候这样做简单得很。

  如今,要揭露镀云的做法更加棘手。现实世界的情况是,大多数企业会采用混合云模式。他们不会扔掉现存的资产——这些资产在报税单上看上去挺不错的——把自己的基础设施搬到云里。同时,即用即付(Pay-as-you-go)的模式并非完美,实际上在有些情况下亏的比赚的还多。内部部署的软件和硬件令人头痛也是众所周知的。在数据中心和公有云之间取中庸之道是非常好的做法。

  企业巨头了解这些并开始加以利用。云是一个选项,不一定是一种威胁,云可以用来销售更多的东西。

  以IBM为例。蓝色巨人买下SoftLayer进入公有云游戏后在一个营销活动中叫板亚马逊AWS。但是,把SoftLayer和蓝色巨人的“云”成果组合拆开了看,从里面找得到硬件和服务。这里的SoftLayer是唯一的纯粹云作品吗?或者可以说,IBM云所依赖的基础设施也不过只是某个方程的一个导数而已?那么是不是说IBM即服务更恰当一些?

  面对云计算 企业巨头镀“云”还是改变基因?

  IBM和NiSource的交易表面上看是个7年的外包合同。但是交易涉及到SoftLayer,涉及到IBM的服务。交易里也混有硬件和软件。对IBM来说,云计算仅仅是托管或外包的衍生物。

  IBM的价值主张(Value Proposition)是:我们运行您的基础设施。别担心。

  云计算的价值主张听起来有惊人的相似之处。甲骨文的基调颇为相似。有谁真的怀疑甲骨文是云玩家?即便是Workday和Salesforce也不得不打起精神与甲骨文的软件即服务产品线一争高低。

  我们可以无休止地讨论甲骨文靠收购进入云计算的模式是否可行,但甲骨文的红色堆栈(Red stack)确实涵盖了云中很多领地却是不争的事实。

  SAP想成为云计算公司。我们都知道软件巨人SAP是通过收购Ariba和SuccessFactors打入市场的。通过SAP的网站可以购买具竞争力价格的HANA实例。在一定程度上,SAP是一个云玩家,SAP也正在打造数据中心容量来证明这一点。成为一个云计算领导者肯定是SAP的理想目标,但SAP的努力是不能简单地归结为镀云而已的。

  惠普也有其即服务模式和云基础设施可以利用。惠普积极拥抱OpenStack,并承诺会大力支持开源项目OpenStack的核心。

  我们要面对的现实是:企业巨头都纷纷拥抱开源,但只是为了要包装自己的专有技术,以致于用户被其所困。

  到最后,有人可能会说,镀云的日子已经一去不复返了。时下无论什么都是云,因此这个词几乎没有什么意义。我们都回归到购买栈即服务的日子。

  然而,真正的科技买家要关注的是笔者称之为云基因(DNA)变化的东西。

  这些人玩的东西完全不同。他们更注重用户界面。一手云玩家无需保护老的业务。在大笔许可证和维护交易的销售佣金模式和经常性营收订阅模式之间,一手云玩家不会偏心于前者。

  要知道云计算是否已经改变了大型企业公司的基因,只须看看这个公司在一段时间里做了什么以及公司的行动。

  在得出结论以前,不要把自己锁死在一个镀云的堆栈上,先要确定能够认定企业文化上出现了变化,并可以在未来几年里有望成为创新合作伙伴。

0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