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168评论】单车租赁的发展之快,不禁令人咋舌。路人的吃惊正是资本狂欢的兴奋剂,两轮单车的“骑行”之路,走的有些复刻的意味,好像能看见曾经的滴滴Uber之争,却又在本质上与之不同。从前者的C2C模式,到后者的B2C模式,翻出了新花样的单车市场,被众人看好,竞争者也层出不穷,在这场新的竞技赛中,不问“苍茫大地”,且看今朝,单车之争最终究竟谁主沉浮?

“共享经济”下的单车之路,铺的是创新
“地铁后的一公里”、“家门口的一公里”这些都是眼下公路网红单车身上的标签,也正是由于这些标签下衍生的硬性需求,使得单车模式在短时间内吸引了大量资本的关注。方便、环保加上定制的颇具时尚感的单车,让共享单车在刚推出时就收到了年轻人的追捧。
与打车模式不同的是,共享单车开启了B2C模式,开启了共享经济下的新篇章,通过企业采购产品而满足消费者的需求。这样的模式也源于共享单车本身的低使用门槛和低消费门槛,没有人会在意1块钱,还是8毛钱,也就避免了补贴问题。对于共享单车来说,其最大的成本便是买车。
但是任何的收益都是建立在成本支出之上的,盈利对于共享单车来说,只是时间的问题。某投资公司的内部人员在共享单车问题上,曾经算了一笔账:从摩拜单车公开的数据来看,每一台车大概可以有20个用户,如果企业投入1万辆单车,就有20万的用户。每个用户需要支付299的押金,估算下来,一辆车按20人次算,就有近6000元的现金,而单车成本是2000元,所以在他看来,共享单车本是并非烧钱的项目,想要挣钱就需要先沉淀下来。
沉淀的第一要素,就是要先估算好共享单车的真正市场是多大。由于共享单车才刚刚起步,市场的参与者规模还较小,没有到大规模的占领市场硬碰硬的阶段,但是市场有限,企业的规模又在不断的扩大,单是到目前为止,就有摩拜单车、ofo、优拜、小鸣单车等多家企业的竞争,等其发展壮大,就会出现并购或者恶意竞争的出现。
互联网巨头频频融资,誓要参与单车盛宴
据消息称,几个月的时间,几家主流的共享单车企业已获得了近30亿元人民币资金。仅8月以来,ofo和摩拜共有8次融资,滴滴、小米看中了ofo,腾讯则砸钱进入摩拜,互联网巨头谁也不想错过这场看似“共享出行”的盛宴,新进入者小鸣单车、优拜单车等也分别在近期完成A轮融资,金额均超1亿元。

从市场化来讲,共享单车目前属于群雄竞起阶段,接下来是群雄争据,而其背后的“财阀”也在这关键的竞争中贡献了不可或缺的力量。B2C模式下的共享单车,除了之前的造车成本,管理、维护都需要企业自己进行管理,需要庞大的资金。
在各家拿到资金支持后,如何才能脱颖而出,就是企业要思考的问题。摩拜单车的王晓峰曾表示:“但没有哪一桩生意拥有绝对的壁垒。如果有壁垒就意味着安全,但你也是可以偷懒的。这样的生意不存在,所以我们必须在任何时候、任一细节上都要比别人走得快。就好比你在跑道上处于领先,你不要总想着回头看,谁在我后面?”
启动靠资本,赢得这场竞争的胜利靠的就是企业的运营能力和供应链能力。无论是产品的持续迭代,还是对于单车的有效管理,这都将在日后用户选择上重点考量的。
除去竞争,这些问题也在使用中不断放大
在之前的朋友圈中,转载了这样一篇文章,关于上海的摩拜单车遭遇到了二维码被毁,自行车被破坏甚至将单车占为己有的事件,除此之外,随意违停、天气原因等等这些都成为阻碍共享单车发展的外力因素。

据笔者统计,单车在使用中,遭遇了以下难题:
找车有点小麻烦;走出公司,想要去地铁站,懒得走一刻钟,找一辆共享单车骑过去无疑是最好的选择。和专车时代一样,用户都希望在想用单车的时候身边恰好停放着一辆。
乱扣费给用户添堵;5角、1元、两元……相对于叫车成本正在上升的网约专车,共享单车的性价比很高,像新进入上海的小鸣单车上,贴着“用车0.1元起”的广告。
人为破坏让人头疼;共享单车遭遇的尴尬不少,比如违停,人行道上、地铁口、草坪上等都可能见到随便一停的共享单车。
骑车受限,自行车道被机动车占领;不少人反应原本的自行车道被机动车占领,导致有车无处骑。
天气原因也是一大弊端;在遭遇恶劣天气时,雨天、雪天、雾霾天都是市民弃骑的不可抗力的原因。
小结
总结以上几段,都是共享单车在推行几个月内所遇到的问题,对于这些问题,有人提出将消费者纳入产业链当中,共担成本和风险。无论如何,处理两者的关系关键不在于砸钱,在于看企业能否真正客服单车私人属性和公共属性之间的矛盾,期待着创新模式下的单车能够不断给人惊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