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计算 频道

青云“蓄谋”终成真,Kubernetes主导的容器市场这下热闹了!

  【IT168 评论】早在两年前,笔者就曾见过青云对于容器和Kubernetes观点解读的文章,2016年11月起,青云的技术架构便可以支持容器技术,用户可在其基础计算资源上快速部署和管理Kubernetes集群;2017年7月底,青云宣布推出Kubernetes容器集群管理与编排应用,同年11月,正式推出Docker镜像仓库,打造一站式容器服务平台。显然青云在容器领域“蓄谋”已久。近日,青云在自家Cloud Insight 2018云计算峰会上发布了其构建在Kubernetes之上的企业级分布式多租户容器管理平台KubeSphere,笔者的第一感受就是:青云的“蓄谋”终于成真!

  作为一家云厂商,青云将容器列为其多品牌战略的一部分再正常不过了。除了云主机,不少应用也部署在容器里面,容器云服务早已成为云服务商的主要业务,这一点也在国内的几大云厂商身上得到了体现。过去两年,容器编排统治地位的争夺也一直是云计算领域的主要事件之一,但是,青云此时才宣布这一消息,会不会有些晚了呢?

  在笔者看来,大多数创业公司与新兴技术的关系更像是一种“闪婚闪离”的状态,初见时的拥抱极其热烈,分手时的悲伤猝不及防。青云则更像是“细水长流”,正如开篇所言,青云一直在关注容器领域的变化,技术层面的洞见从未停止,如果说非要找个合适的时间入局,那么市场最需要的时间就是最合适的时间。虽然互联网企业早已玩转容器,但七成左右的传统企业正处于容器转型的关键时期。根据Gartner报告显示,到2020年,50%的企业用户会将Mission-Critical(核心业务应用)以一种容器化的方式运行在其IT环境中,但是目前这个比例只有5%,这就意味着未来两年,该市场拥有巨大的增长潜力和空间,此时入局岂不是一切都刚刚好。

  虽市场广阔,但容器领域激战正酣,KubeSphere如何切入?

  正如上文所言,容器市场存在巨大的发展潜力,传统企业对于这一技术可能带来的成果是认可的,但对于具体实施却毫无头绪,市场广阔是入局的优势,但竞争对手众多也是事实。Docker Swarm、Kubernetes和Mesos之间的三方交锋一直非常激烈,国内外的巨头云厂商也纷纷站队开源产品或者选择自研,想从中突围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对比动辄几GB甚至数十GB镜像体积的传统虚拟化技术,容器在资源利用、微服务、持续集成和交付、跨平台部署方面确实有着极大优势,但是,传统企业要想部署容器平台需要解决很多问题,比如容器间互相通信、容器状态和日志获取、如何在容器崩溃的状态下保持服务可用、镜像回滚升级、如何管理成千上百个容器......或许,不少人此时会脱口而出Kubernetes、Swarm或者Mesos等看起来相对成熟的解决方案,但是,这些在互联网企业看来不需复杂改动就可实践的方案,传统企业却难上加难。

  以Kubernetes为例,虽然它有庞大且成功的开源社区,但它的大部分开发人员都来自国外,其在中国的本土化程度并不高,国内大部分Kubernetes人才都被互联网企业垄断,导致传统企业部署该方案的学习成本较高;Kubernetes的安装部署十分复杂,虽然现在有所简化,但依旧需要不小的投入;Kubernetes最擅长的是容器编排,对于业务场景下适用的组件,用户还是需要自己研究;最后,Kubernetes多租户模式设计粗犷简单,与企业复杂的IT环境有一定差距。

  简单来说,传统企业需要一个集合Kubernetes优点并解决其缺点的企业级容器平台,这既是青云KubeSphere的切入点,也是其作为企业级分布式多租户容器管理平台构建在Kubernetes之上的真正用意。

  当然,如果你认真查看任何一家主流云厂商的产品列表,你一定也可以找到其关于容器的解决方案,未必不能解决上述Kubernetes存在的问题,KubeSphere的志向当然也不可能仅此而已。根据青云方面的总结,KubeSphere本身具备六大特性,这也是其根据四大类客户(传统物理机和虚拟机客户、容器化用户、重度K8s用户、多种K8s环境)的需求匹配而来:

  1、提供统一门户。KubeSphere统一门户指跨平台管理多种Kubernetes,无论Kubernetes部署在物理机、虚拟机还是公有云平台,KubeSphere均可提供统一管理入口;

  2、KubeSphere的UI简单易学,学习成本很低;

  3、多场景、一体化、整体化解决方案;

  4、易于集成第三方系统,比如,企业自有监控系统、日志系统、集中化认证系统。集成对企业来说是永远的话题,青云在产品设计之初就考虑了各种企业场景;

  5、多租户及细粒度权限管理,充分考虑企业场景安全需求;

  6、完善的网络和存储解决方案。

  基于Kubernetes,就免不得被拿来比较,毕竟微软Azure和谷歌云已经推出Kubernetes服务,IBM也早已宣布其私有云将在其Bluemix公有云中支持Kubernetes,Kubernetes似乎随时都可能夺取容器编排领域的王者地位,青云打算如何应对呢?

  Kubernetes在容器编排领域主导地位明显,青云如何处理KubeSphere与其之间的关系?

  如果你了解青云的容器之路,这个问题的答案很容易寻到。从涉足容器领域开始,青云的态度一直很明确。Kubernetes是开源的,任何一家第三方厂商都可以盈利模式提供服务,而不会被某家厂商独占,青云早已成为Cloud Provider的一员并大力支持Kubernetes。

  青云早已上线Kubernetes集群应用,用户可直接使用青云提供的Kubernetes服务,也可自己搭建并安装青云提供的开源插件,其AppCenter可以帮助各种应用快速与Kubernetes规范融合,从而让Kubernetes支持更多应用。

  虽然青云可以很好的支持Kubernetes,但这并不代表KubeSphere存在的意义变小了。因为KubeSphere的出现是结合了企业客户需求的,这不是开源解决方案可以一蹴即成的。KubeSphere在上层提供了对七大业务场景的支持——微服务治理;持续集成和持续交付;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深度数据分析能力;OpenPitrix应用全生命周期管理;监控、日志和告警;数据安全;配置管理,这之中也体现出青云多年来打造的强大产品体系和生态的重要性。

  曾经建立起的强大产品体系和生态,在KubeSphere身上是如何体现的?

  当我们讨论一家企业或者产品时,很喜欢带上“核心竞争力”几个字,要知道,核心竞争力往往是从差异性演变而来,同质化严重很难发展出核心竞争力,企业如是,产品亦如是。

  青云多年来建立起的强大产品体系和生态就是最特别的竞争优势,做云,生态和用户很重要,这会让所有产品线受益,这一点在KubeSphere身上得到了很好体现。虽然其对底层没有绑定,但青云自身可以提供底层支持。对于谈容器必聊的存储和网络,KubeSphere集成了现有主流开源插件并自研了部分插件,比如青云NeonSAN分布式SAN存储插件可以直接对接NeonSAN,青云AppCenter上线的Kubernetes应用就使用了青云自研插件。此外,其提供的业务场景支持中沉淀了青云多年来在云计算和大数据等方面的技术实力,这对企业而言是极具吸引力的。

  KubeSphere社区版已于今年6月登陆GitHub平台,随后青云又推出了易捷版,接下来也会推出高级版,如果你想知道这款新一代企业级容器管理平台是否真的如其所述“预见未来”,你可以选择“预见KubeSphere”。

1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