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计算 频道

Facebook Vs Google:历史性超越7点解读

  【IT168 资讯】美国最新消息称,截至3月15日的一周里,Facebook访问量在美国网站总访问量中所占比例为7.07%,超越Google成为美国最大网站。在我看来,这是期待中的、必然会到来的一天。

  数据来源是美国监测机构Hitwise,Hitwise在美国扮演着类似于DCCI互联网数据中心在中国的角色;所以,出于监测研究从业者的角度,我比较在意所谓的超越具体指的是哪一个指标。从相关消息看,“访问量”的具体指标为Visits而不是Reach,Reach指标Facebook仍落后于谷歌、雅虎和微软网站群。Visits指的是某一段时间内网站被访问的总次数,这是一个不同于Reach(到达率)、PV(页面浏览量)、UV(用户数)、Frequency(访问频次)和Duration(访问时长)的指标。就DCCI互联网数据中心在国内的互联网测量研究结果来看,社区类网站在Visits和Frequency方面的表现普遍要远远领先于搜索等其他类别的网站,而Visits和Frequency最能反映用户黏性高低;此外,搜索的Reach指标表现则始终遥遥领先,视频类网站的Duration、VV等指标则明显优于其他网站。Hitwise采用和ISP合作在网络节点上匿名采集数据进行统计的方法,不同于DCCI或者comScore以Panel客户端样本组为主的方法。

  所以,Facebook对于Google的超越只是局部超越。但是,这样的超越,依然是互联网发展历程中的精彩一刻。并非宏大叙事,互联网的代际更替就蕴含在其中,所以从业者尤其需要深入关注、解读超越背后的发展取向。以下是我的7点分析(源于我的微博http://t.sina.com.cn/huyanping):

  1.互联网代际更替:Facebook对Google的超越,是互联网具有历史意义的精彩一跃。Facebook成为全美访问量最大网站,标志着互联网历经人&机器网络、人&信息网络两个发展阶段,全面进入以人&人网络为核心的第三个发展阶段;物联网是互联网的交感延伸和物理扩展,而人与人的Connect才是第三个阶段的发展核心。

  2.开放与未来:Google的Open Social看到了人际网络的方向,基于更开放的社区与社区之间的Conect思维来架构社区的未来,但是进展缓慢,对Facebook的反向解构迄今为止是很不成功的。Open API、Connect和Open Stream等,是Facebook的战略,也是Facebook的未来,但不一定是整个互联网社区的未来。

  3.人,占有人,连接人:在最大程度理解和满足人对信息的需要的同时,Google正在进一步理解和满足人对应用的需要,基于分布应用和数据集中架构,Google Planet似乎可以实现数字帝国梦想。但是就像微软发现自己只是占领了电脑,Google发现自己只是占有信息和应用,并未能像Facebook一样最大程度占有人。

  4.社区,边界即藩篱:互联网的每一次代际更替,都蕴含着开放对封闭的消解、更开放对开放的革命;而每一代以创新开放姿态涌现的新生力量,又都会不自觉的构建一道虚拟围墙,将用户圈进来,将利益放进去。Google和Facebook都不能例外。未来Facebook除非在自我解构中重构,否则难逃myspace式的宿命。

  5.互联网,母体网络,Metrix:迄今为止业者谈论、实施最多的,都还只是一站之内的SNS,而这并非SNS的终极形态;社区之墙、SNS边界既不在Facebook.com那里,更不在Twitter.com那里。理论上Google、Facebook、Twitter都有成为互联网母体式Metrix的可能,而最终验证可能性的关键将是每个人是否充分接入了系统。

  6.社区、人、应用、连接以及它们的关系:以人为中心,以人&人的连接交互为基础,社区核心应用将基于开放平台高度整合在分布式网络——互联网之中,互联网边界就是社区边界,社区无边疆;实时交互On Demand网络中,产品、应用与人之间的常态是瞬间离散瞬间聚合的游离、漂浮,只有基于需要的连接处于真实恒定的稳定态。

  7.单一服务的险境,核心应用的整合,微博、Twitter的未来,以及Facebook们的关键:虽然也在满足人的核心交互需求,微博、IM、Email等应用未来如果单独存在,会陷入危险的漂浮境地。Twitter将被并购整合,因为它不可能通过自我裂变成长为Metrix式的母体网络,而Twitter似乎又不恰当的拥有这种雄心。如何有机整合以人为核心的即时交互应用是Facebook们的关键。

0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