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计算 频道

IDF上看“云” 云计算尚处于初级阶段

  【2010年IDF报道】由英特尔主办的全球IT界高水平的技术论坛活动——2010英特尔信息技术峰会(Intel Developer Forum, IDF),将于4月13至14日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举行。这是IDF连续第4年在中国首发。本届IDF以“智领先机,共创明天”为主题,旨在抓住智能计算和个性化互联网时代机遇,揭示产业发展脉动,携手合作伙伴引领创新,抢占复苏增长之先机。


点击查看IT168关于2010IDF专题报道

  为期两天的2010年英特尔春季信息技术峰会结束了,当我走出国家会议中心,想想这两天的所见所闻,满脑门子都是一些新奇的概念,如嵌入式互联网、个性化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互联计算、智能计算、低碳计算、个人能源管理等等。

  写在面前的话:嵌入式与云计算

  当然,这些概念并不是割裂开的,而是都围绕一个正在发生的事实。正如杨叙、浦大地等多位英特尔高管在IDF不同场合、反复提到的:未来无处不在的互联网,让用户可以在不同地方,通过不同的设备获取个性化的信息。

  当IT从几十年前的大型主机阶段,经过客户机/服务器模式和传统的互联网应用,今天正在进入一个新的时代:无处不在的互联网络!电脑之间已经连起来了,再过几年,数以百亿计的各种各样的电子设备也会连起来!这样一种互联网络不仅会催生更多的接入设备,也会让数据量呈爆炸性的增长,对数据中心计算、存储、网络的要求自然水涨船高,同时还会催生“云计算”这样一种新的IT应用和商业模式。

  相信正是看到了这个趋势,英特尔才不遗余力地想把IA架构的芯片卖到所有的地方去——每一台电脑,每一台存储,每一个网络设备,以至每一个电子设备,如手持设备之手机,如消费电子之电视,如嵌入式产品之车载信息系统......

  相信也正是看到了这个趋势,IDF上的厂商们不论大小,不分行业,大家都在异口同声地谈“云计算”,大至微软的Windows Azure Platform公共云计算平台,小至一款云存储的管理备份软件......

  IDF上的“云”

  下面我们就来看看,此届IDF的上空都飘着哪些“云”,都有哪些与“云”相关的故事:

  英特尔与东软联合开发“公共健康服务云”

  在4月13日上午的主题演讲中,英特尔副总裁兼软件与服务事业部总经理詹睿妮就将重点放在了“云”上,她为大家展示了一个云计算在生活中的应用实例,集成了后端数据中心、中间数据传输以及终端应用。在展示中,用户实现了手持终端、家电、移动设备三屏合一的应用体验,无论走到哪里都可以连续使用不同设备实现视频的不间断浏览,而在这背后,离不开云数据中心的强力支撑。

  英特尔还请来东软集团董事长刘积仁,分享了双方正在联合开发的一朵“公共健康服务云”。

  这个名为“熙康”的计划图景是这样子的:不管是农民、城市居民还是职工,都可以使用放置在家里、单位的身体健康指标检测仪器进行体检,并将体检结果通过互联网或3G网络传送给后台的数据中心。这正是一套基于云计算构想的服务体系,数据中心是这套系统的中枢,它负责用户数据的采集、分发与管理,其背后则有一个联盟协同平台,集合相应联盟医院,对数据中心所采集的数据进行分析和检查,并联合相关基层卫生机构(如卫生所、医疗服务站等)、中级卫生机构(如乡镇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为用户提供医疗保健服务。因此,这套系统可以方便偏远地区用户的健康护理,他们可以随时监测自己的身体状况,如果有异常,该系统将根据检测信息的危重等级,来调集不同等级的医护力量,及时为患者提供服务。

  在数据中心层面,熙康系统以虚拟化为基础架构,可以动态调配系统资源来应对用户体检周期的高峰与低谷。比如在早晨起床,数据采集将迎来用户的自检高峰,数据中心就调配更多的虚拟机,而到了上班时间,则进入波谷期,数据中心也将自动停用部分虚拟机。而在数据采集之后,也将进入数据管理与监控的负载高峰,同样也将根据负荷情况动态调配虚拟机的数量。

  英特尔全球实验室正在使用的“测试云”

  在本届IDF的技术展示区,英特尔现场展示了其全球实验室正在使用的基于虚拟化技术之上的“测试云”——iLab,借此,可以将搭建一个测试环境的时间从过去的两个星期缩短到区区2分钟,是过去耗时的万分之一!

  现场工作人员举例说,过去,为了验证英特尔vPro技术在一个企业级环境中的应用,需要搭建150多个相当复杂的物理计算环境。而每配置1个物理环境,需要花费2个技术人员两周的时间,150个这种环境就意味着300个技术人员得忙活两个星期。而如果进展不顺,就会影响到新产品的开发和上市时间。

  为此,英特尔中国的研发部门专门开发了这样一个虚拟的私有云环境:iLab。iLab把可以虚拟化的物理部件都实现了虚拟化,包括服务器、存储、网络、桌面等,技术人员通过一个简单的WEB界面就可以非常容易地进行自动化配置。设置全套测试环境只需要两分钟,再也不是过去的两个星期。这种全自助式服务大大提高了研发部门的管理效率。

  除了虚拟化之外,iLab也同样支持物理产品的验证设计,可以将物理测试设备接入虚拟测试环境,专为硬件级产品测试设计。据介绍,目前英特尔全球已经有23个实验室都在使用iLab,大大缩短了公司产品开发的周期。

  英特尔展示48核单片云计算机原型

  曾在去年底,英特尔就宣布了一款集成48核的研究型芯片,并将其命名为“单芯片云计算机”(SCC),该芯片原型采用了一种用于在互联网上建立“云”计算资源的数据中心的结构形式,旨在提高未来几十年的片上性能、芯片通信方式并降低能耗,让未来智能化处理器可以驱动计算机利用“视觉”实现人机互动。[CPU性能不够快 英特尔48核芯片再提速]

  在本届IDF上,英特尔展出了这款“单芯片云计算机(SCC)”。一般而言,云数据中心往往需要数十乃至数千个计算机通过有线网络互连而成,并行执行大量任务,处理海量数据。而这款所谓的“单芯片云计算机”,用类似的方法,将所有的计算机和网络都集成在了一个只有邮票大小的单个芯片上。这样做的好处是能耗更低,可靠性更高,密度更高,效率更高,而且有更好的可编程性。

  英特尔之所以做这种众核产品的前瞻性研究,正是为了应对云计算、广泛互联时代全新的应用挑战。我们知道,单核时代,处理器主要是用来处理文本信息,以及拓展多个应用领域,并不断提高计算效率;随着应用的发展,互联网时代人们需要的是计算的可视化,实现移动计算,体验视频、音频等多媒体带来的娱乐内容,于是多核处理器得以出现;而在即将到来的众核时代,我们要面对的是“沉浸式、个性化、互动、智能”的应用,如虚拟现实、3D互联网、计算机用“视觉”识别运动物体、用脑电波控制计算机等等,而现在的处理器性能并不够用。“单芯片云计算机”正是英特尔研究院在这一未来主流芯片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

  据介绍,这款采用45纳米工艺及Hi-K金属门硅制造技术的实验性众核CPU,拥有48个IA内核,按6×4排列的方式集成了24个网格,每个网格内有两个IA-32核心。48个核心都可以运行独立的操作系统和软件堆栈,如同一个单独的计算节点,并通过基于分组的网络和其他节点通信。此外,每个核心都有自己的二级缓存,而每个网格使用特殊设计的路由电路和其他网格通信,24个路由网络可提供256GB/s的双向带宽。此外处理器上还集成了4个DDR3内存控制器,每12个核心分配一个。

  据英特尔方面此前透露,全部48个核心运行时功耗最低只有25W,最高也仅仅达到125W,此外,每四个网格(8核心)拥有共同的组工作电压。这种众核心处理器非常独特的一点就是具备极强的可编程性。软件程序可以在任何时候自动控制所使用的核心数量,并管理功耗、独立核心频率,甚至在不需要的时候关闭它们,操作系统也能够为特定任务分配特定的核心。

  浪潮亮出八路服务器 助企业打造安全的私有云

  作为本届IDF的银牌赞助商,浪潮在IDF上展出了多款重量级产品,其中就包括不久前刚刚发布的国内首款基于至强7500处理器的八路服务器TS850。

  据浪潮工程师介绍,浪潮将在本届IDF上重点推荐其云计算解决方案。目前主要是针对政府、企业私有云环境,有两大特色:一是融合各种虚拟化技术,二是浪潮独特的安全性。

  前者可以将整个IT架构进行整体虚拟,包括基础架构层的服务器虚拟化、存储虚拟化、操作系统虚拟化,接入层的网络虚拟化,桌面层的桌面虚拟化、应用虚拟化,以及数据中级的站点虚拟化等。后者是则是基于浪潮独特“安全服务器”来构建,主要是在WEB接入层通过多种安全服务器形成负载均衡的集群,保障网络、系统和数据安全。目前该方案在某部委用户已经开始部署。

  “由于虚拟化是私有云的基础,因此象TS850这样的大服务器,比一般的低端服务器集群更为合适。”浪潮工程师告诉笔者。

  浪潮认为,云计算作为一种新型的资源利用模式,从过去单纯的硬件设备采购模式转向云交付的新型IT模式,是趋势所在。但就目前来看,许多企业还无法接受将数据迁移到公有云带来的安全风险,而私有云或称企业内部云,在数据安全和应用可靠性方面都更有保障。

  不过,据透露,浪潮正在与微软合作,也有针对公有云的解决方案,主要是针对电信、IDC、互联网等提供公有云服务的企业用户。

  除了浪潮,华为、超微等厂商也在IDF上推广各自的云计算服务器,如华为今年推出了针对云计算环境的X6000新一代数据中心服务器,以及X8000机柜级服务器。超微则展示了新一代对云计算和 HPC 应用作优化设计的 Twin 架构的服务器产品,并发表了“Twin 架构和云计算”的技术演讲。

  微软全面拥抱云计算 9成员工将从事“云”事业

  微软(中国)有限公司平台与开发合作部资深系统架构顾问方国伟介绍了微软云计算解决方案。

  他谈到,在过去几十年中,IT经历了主机、客户机/服务器、WEB等几个发展阶段,目前正在进入全新云计算时代。

  微软认为,未来的互联网世界将会是“云+端”的组合,在这个以“云”为中心的世界里,用户可以便捷地使用各种终端设备访问云中的数据和应用,这些设备可以是电脑和手机,甚至是电视等大家熟悉的各种电子产品,同时用户在使用各种设备访问云中的服务时,得到的是完全相同的无缝体验。

  是什么因素驱动了云计算的发展?方国伟认为,从长远来看,经济规律往往能够战胜其他一切,云计算这种全新的IT即服务模式可以提供无可比拟的经济效益。而从技术因素来看,主要得益于多种关键技术的驱动,如互联网技术、廉价硬件的普及和提升、分布式计算技术的进步、技术标准的统一、虚拟化技术等等。

  如果把云计算服务分为SaaS(软件即服务)、PaaS(平台即服务)、IaaS(基础设施即服务)三大类别,无论是企业自建私有云,还是获取公有云服务,微软都提供了统一的云计算平台及相对应的一系列技术方案。微软拥有SaaS服务,包括针对消费者的Live服务和针对企业的Online服务;也提供基于Windows Azure Platform的PaaS服务;还提供数据存储、计算等IaaS服务和数据中心优化服务。

  方国伟详细介绍了微软在2008年10月推出的微软公云计算平台——Windows Azure Platform以及微软倡导的动态数据中心功能架构。

  Windows Azure Platform 是一个运行在微软数据中心的云计算平台,包括一个云计算操作系统和一个为开发者提供的服务集合。开发人员创建的应用既可以直接在该平台中运行,也可以使用该云计算平台提供的服务。

  Windows Azure platform由Windows Azure、SQL Azure和Windows Azure platform AppFabric组成。Windows Azure可看成一个云计算服务的操作系统;SQL Azure是云中的数据库;AppFabric是一个基于Web的开发服务,它可以把现有应用和服务与云平台的连接和互操作变得更为简单。AppFabric让开发人员可以把精力放在他们的应用逻辑上而不是在部署和管理云服务的基础架构上。

  动态云解决方案则是微软提供的基于动态数据中心技术的云计算优化和管理方案。企业可以基于该方案快速构建面向内部使用的私有云平台,服务提供商也可以基于该方案在短时间内搭建云计算服务平台对外提供服务。微软动态云能够让用户自己动态管理数据中心的基础设施(包括服务器、网络和存储等),包括开通、配置和安装等。其核心价值在于,它可以帮助用户提高IT基础设施资源的利用效率,提升基础设施的应用和管理水平,实现计算资源的动态优化。

  伴随IT模式的发展,传统的数据中心也在朝虚拟化数据中心、私有云、公有云方向演变。方国伟介绍了微软自身数据中心历经四个阶段的发展变革,开始数据中心的着眼点是为业务提供服务器计算能力,第二代数据中心朝高密度和业务可持续性方向发展,第三代数据中心开始采用集装箱模式,以实现更高的可扩展性,比如微软位于芝加哥的数据中心,整个一层都采用标准的“集装箱”,每个集装箱中包含2000-25000台服务器。

  到了未来的第四代,数据中心进一步朝模块化、虚拟化、自动化、绿色等方面发展。方国伟表示,微软第四代数据中心的设计目标是,通过标准的组件实现“即插即用”和JIT配置,以构建一个灵活的、模块化的和可扩展的数据中心。

  他还谈到,微软对云计算时代的策略是“全面拥抱”,目前微软有4万左右员工在构建软件,其中大概70%在从事与云计算相关的事情,今后一年之内,从事云计算或受云计算启发的项目中的员工比例将提升至90%。

  创新科云存储产品 打造D2D2C应用模式

  在云存储领域,创新科公司也展出了两款相关的产品,一款是针对个人及中小企业用户的云存储备份与共享软件USpace,另一款更具亮点的是针对企业用户的云存储产品SVC2000。

  USpace可以把云存储空间虚拟成一个本地磁盘,用户可以像管理本地文件一样,方便地把个人数据保存至虚拟磁盘中,也可以利用USpace客户端来自动上传,实现数据在远程云存储数据中心的备份与共享。

  现场的创新科产品经理告诉记者,USpace使用起来非常灵活,还具有重复数据删除、断点续传、自动精简配置等高级功能,与传统的存储方式相比,把数据保存到云存储具有低成本、容量按需扩展等优点。

  而SVC2000则是一款完全针对企业级用户的云存储产品,其主要的云应用模式是作为云存储本地的客户端,成为数据备份至云存储数据中心的缓冲来使用,相当于在用户和远程数据中心之间多了一个中转站。

  “这样做的好处有两个,一是数据传输很快,用户在局域网内把数据传到SVC2000,速度比直接传到远程数据中心要快很多,然后由SVC2000在合适的时间如业务不忙的晚上把数据存到数据中心去,整个过程都是自动的,用户不必参与,另一个是数据更安全,相当于提供了两份数据备份。”现场的产品经理告诉记者。

  当然,SVC2000也可以作为普通的NAS来使用。与创新科其他NAS产品不同的地方主要在于SVC2000中添加了一个具有数据自动迁移的模块,在不使用云存储备份应用时,这个模块不起作用。“这个模块本身是不会向用户单独收费的,而是当用户在云存储数据中心租用了存储空间,按空间容量的使用情况来收费。”

  不过,目前这款产品还没有正式发布,预计要到第三季度才会正式推向市场。而且,这两款产品要发挥云存储的作用,需要依赖于第三方云存储数据中心的建立及云存储服务的提供。

  从虚拟化2.0到企业云 多个障碍要跨越

  英特尔数据中心部门产品市场经理王兵介绍了从虚拟化2.0到企业云的发展趋势,需要解决的诸多挑战以及英特尔及业界合作伙伴的对策。

  大家知道,云计算将驱动下一代IT的增长,而虚拟化在其中将扮演起非常关键和基础的桥梁作用,当然虚拟化的角色和作用也不断发展。起初,虚拟化的作用是进行IT基础架构如服务器、存储资源的整合,以提高效率资源利用率,降低运营开支,到了第二代,虚拟化的许多高级功能开始出现,可以进行动态资源的分配,如进行动态工作负载迁移、工作负载管理,实现高可用性和灾难恢复。现在虚拟化3.0阶段,虚拟化将扮演更重要的角色,可以实现自动化与资源共享,也就是构建企业云。

  英特尔认为,要实现企业云,需要虚拟化的数据中心做基础,这也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如计算、存储、网络平台的统一标准化,基础设施要有最大的扩展性、平衡性和RAS特性,要能满足多租户在共享资源时对安全、隔离的要求,同时还要不断降低总拥有成本。

  为此,近几年来,英特尔不断发展其虚拟化技术即Intel VT,目前包括Intel VT-x、Intel VT-d、Intel VT-c等技术,分别解决虚拟机性能损耗、虚拟机安全、I/O资源直接分配等关键问题。

  王兵表示,从虚拟化2.0到企业云,还需要解决多方面的问题,包括进一步降低虚拟机开销,增加可扩展性(虚拟机本身的数量及虚拟机支持的虚拟CPU数量)、改进可靠性、提供高效的I/O虚拟化、以及安全性等等。为了满足多个虚拟机向外扩展需求的同时,减少每个虚拟机的开销,英特尔已经开发了多种相关技术,如VT-x减少延迟、虚拟处理器标识、通过DMA重映直接分配I/O(VT-d)、暂停循环退出、单根I/O虚拟化等。

  另外,新一代Nehalem-EX(至强7500)也提供了多达22条RAS特性,其中包括原来只有在大型机和安腾系统中使用的“机器检查架构恢复”功能,也就是说,服务器这个承载多个虚拟机的“篮子”更加坚固牢靠了!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互换和安全I/O架构对于灵活的企业云来说至关重要,为此,英特尔一方面大力推广万兆以太网、FCoE网络的发展,将计算、存储、管理的网络都统一到IP网络上来,另一方面,英特尔也在不断发展I/O虚拟化技术,以满足虚拟机的扩展要求,并保证性能。

  王兵特别介绍了用单根I/O虚拟化(SR-IOV)来实现I/O虚拟化的扩展方式。思杰与英特尔共同开发了基于单根I/O虚拟化规范及Intel VT-d高性能I/O虚拟化解决方案。据测试,在利用SR-IOV与英特尔 VT-d技术的的思杰NetScaler VPX和思杰XenServer构建的虚拟环境中,可以获得显著的网络流量和性能提升,以两个NetScaler VPX的吞吐量总和来看,单根虚拟化是非单根虚拟化的7倍!

  英特尔中国研究院将主攻嵌入式、云计算方向

  在4月12日的2010英特尔信息技术峰会“技术前瞻日”上,英特尔中国研究院公布了新的战略,宗旨是立足中国、服务中国,致力于打造世界优秀的嵌入式系统研究院。

  英特尔首席技术官贾斯汀在会上表示,英特尔中国研究院是去年10月份从原来的英特尔中国研究中心升级而来,成立之后,“我们用了6个月的时间来探讨和确定英特尔中国研究院的研究方向。我们讨论的方向包括云计算、高性能计算、汽车、医疗保健、游戏等,但经过考察之后,我们发现这些都有一个共同的主题,就是嵌入式。为此,我们最终将‘嵌入式系统的前沿研究’确定为英特尔中国研究院的新的主攻方向。”

  英特尔中国研究院的第一任院长方之熙博士进一步详细介绍了嵌入式市场发展趋势与机遇,以及英特尔中国研究院的的长期目标和近期研究内容。他谈到,嵌入式互联网的时代马上会来临,当今全球嵌入式市场正在飞速发展,消费电子、车载系统、手持式设备等领域增长都非常快,而中国可能是全球最大,也是增长最快的嵌入式市场,同时带来了许多新的课题,为嵌入式特别是嵌入式互联网的研究提高了非常好的环境。这也是英特尔为什么要选择嵌入式作为中国研究院主攻方向的原因之一。

  据了解,与普通的PC市场相比,嵌入式市场在技术和应用等方面都有很多不同的特性。从嵌入式应用与算法、通信互联、系统软件、外围到硬件系统都带来了大量的技术挑战,同时也带来了很多机会。为此,英特尔中国研究院在嵌入式系统方面的研究领域也将主要包括六个方面,包括嵌入式应用、互联嵌入式系统、嵌入式系统软件、系统平台架构、加速器与外围系统、软硬件电气设计等,涉及到的产品包括处理器核、SoC构建模块、视频解析协处理器、MeeGo、软件工具等。

  在短期内,研究院将主要进行先进视频系统的研究。“无论是下一代消费电子、汽车,还是手持设备,对视频系统都有共性的要求,如人脸识别与物体检测、视频检测与分析自法、三维建模、交互式视频系统、电视-云通信、视频加速分析等。” 方之熙谈到。

  方之熙还指出,智能的嵌入式设备需要智能的应用,这将带来大量的商机,如手机之间的视频通信,个性化、信息化和互动化的电视,智能的汽车信息娱乐系统等。

  小结:云计算的初级阶段

  虽然,计世咨讯预测中国云计算的市场容量到2012年将达100亿美元,而在此之前的年同比增长率不低于20%;虽然云计算在IDF内外都受到了人们广泛的关注,“言必称云”成为人们新的谈资。但从本届IDF反馈的信息来看,云计算在中国仍然处在初级阶段,离开花结果、广泛应用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拿出来说事的许多云计算应用还在研发设计中,相关的云计算产品即便发布了也还没有真正有说服力的成功应用案例,即便有了个别案例,还没有大面积推广。

  究其原因,云计算普及面临的障碍无疑是多方面的:技术不够成熟、安全风险问题、缺乏自动化、标准不统一、商业模式不健全......

  当然,我们相信,历史不会倒退,云计算、物联网终有一天会飞入寻常百姓家!

0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