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martcloud的优异特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浪潮云海集装箱数据中心是一个配有供电、IT设备、制冷、散热等所有模块的完整中心,包括20ft和40ft两种形态,其中,20ft数据中心占地面积不到15㎡,能够部署640台服务器,可以提供7680个计算核心、1280TB存储空间,比普通IDC提升2-3倍。产品实现了“everything in a box”,是中国首款云计算数据中心解决方案,同时还实现了“life cycle smart”,设计上采用模块化、平台化的策略,能够一体化交付,货到即用,灵活部署,自动化管理技术保证数据中心上线后可以无人值守,具有便捷的移动性、易部署性、和智能性,可以作为移动式数据中心、企业政府的数据中心以及大型云数据中心的部署模块。
1、便于移动,快速部署:云海集装箱数据中心,组装、测试等都在工厂完成,仅需要接通网络和电源就可以上线,不仅对于部署环境要求低,可以随地随时部署,而且部署工作简单,仅需要2人·工作日就可以完成;中小规模的数据中心,如企业、政府,以及会议、活动等临时性数据中心,可以直接采用云海集装箱数据中心,省去繁杂冗长的数据中心建设周期和高昂的费用;对于大型的互联网数据中心,可以采用云海集装箱模块化部署,改变当前以产品为单位的分散部署,可以将部署速度和数据中心弹性提高数十倍。
2、集中、自动化管理:云海集装箱数据中心将各类资源进行统一、自动化、策略化管理,能够实现物理设备管理与应用业务管理的联动管理,会根据机房负载自动调整各类设备的状态,达到各类资源利用率的最大化;集装箱内的供电、散热、计算、交换等模块能够统一自动化管理,无需值守。
3、高效、精控成本:自动化、虚拟化的管理技术,使设备利用率从现在的10-20%,提高到60%以上,而且管理模块能够统计每个应用资源使用情况、每一个资源单位成本,例如每个处理器每年的耗电量、完成业务量以及利用率等,从而轻松实现数据中心TCO精确控制。对于当前最为普遍的能耗问题,云海集装箱数据中心采用集中供电、散热,辅以管理系统的智能功率调控,有用功率(服务器、存储等IT设备功率占机房总功率的百分比)从原有的不足40%,提高到80%以上。
4、平台化、选择自由:云海集装箱数据中心是平台化产品,不仅可以搭载不同的浪潮定制化模块,为客户提供不同的应用方案,例如整体数据中心,数据中兴制冷模块等;也可以搭载业界的标准化产品,在为客户带来客户价值的同时,不会产生技术捆绑等影响客户选择自由;
技术亮点:均衡冷却系统Baiance Cooling。这样一些技术可以减少局部散热的死角,根据相关保温的一些技术,我们可以确保保温的一些特性;水管跟IT设备物理隔离。
优化投资方面,这个特点来说就是两件事情,第一个是我们PUE,传统IDC是2,我们现在是1.22;另外就是我们的密度高,以现在密度可以节省82%这样一个部署密度,我们同样的机器数量来说,空间利用率只有占到原来IDC 50%左右的面积。
减少一次性投入的成本。我们用5万台的规模来核算,smartcloud只需要1亿8667万,而传统的IDC可能需要2亿3千万,成本省掉了19%。如果用按需投入来说,分成五期来看,smartcloud需要3400万,传统IDC需要6200万,相对节省45%。
投资优化。因为PUE较低,把大量的水、电一些运营成本直接转到IT设备上。据了解,传统的IDC运营成本70%来自于水和电,所以这就是我们为什么把水和电再拉出来来讲。所以我们把这一块完全转嫁到IT设备以后,就可以把水、电成本节省将近40%。同时,smartcloud的管理系统可以把传统的单个节点的管控方式,扩展到以一个(英文)的形式,所以相对来说,管理费用的投入变得非常低。
建设周期。因为smartcloud不需要建房,所以规划周期从原先25周缩短到4周,节省了84%的建设时间,有时候,建设周期从原先的50周缩减到6周,这个节省88%。
滚动式收益。我们都知道,一个传统IDC产业,要建一个传统的数据中心,我们必须要先期的一次性投入,前期一次性投入相对来说是非常高的,可是前期没有任何的收益,一直到上线的时间,可能这个时候机器陆陆续续来了,开始运营了,才开始有收入陆陆续续进来。可是smartcloud可以在上线的时间点(因为我们部署时间短)立马产生上线的收益,使得收益曲线跟投入曲线呈现健康的趋势。
良好的管理系统。软硬件一体化对资源进行池化,实现资源的统一,自动化、策略化的管理,我们支持浪潮云海OS管理系统,能快速的部署应用软件和应用程序。smartcloud的管控系统具备了资源中心、能耗中心、安全中心等管理模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