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恩伟:微软委托第三方机构做一份《云的经济学》,报告中指出,云计算必须要遵循三个经济规律:第一,云计算供应方必须达到一定的级别,才能够体现出电力成本降低的优势,要知道电力成本是云计算中心非常大的一部分;第二,只有达到一定规模的时候,硬件和基础设施的成本优势才能体现出来;第三,只有达到一定规模并在管理方面具有深厚经验的时候,才能够体现出人力成本优势。
时代周报:云计算已经被看做是一个重要商机,中国企业应该如何抓住这一机遇?在云计算领域,目前中美之间有何差距?
谢恩伟:中国和美国在云计算领域处在同一起跑线上。从某些角度看,中国甚至拥有更好的机会。云计算有两个层次,针对普通消费者和商业应用。在针对普通消费者的应用中,美国有Google、Twitter,中国有中电信等运营商以及阿里巴巴等,中国不比美国做得差,从网民数量和移动终端数量比较,中美几乎完全是同步的。而在云计算的商务应用方面,我更看好中国的机会。例如在电话领域,很多中国用户跳过了固话,直接过渡到手机。中国有大量的中小企业,其中很多的IT应用水平还不高,但存在直接跳跃到云计算模式的机会。事实上,我们更期待云计算在中国有飞跃的可能。
比Google应用广,比IBM前卫
时代周报:微软能提供哪些云服务?在云计算领域,微软与IBM、谷歌相比,有什么不同?
谢恩伟:微软的云计算平台是WindowsAzure,可以提供公有云、私有云服务。在云计算领域,微软将扮演服务和技术引导者的角色。一方面,微软将为客户提供公共云服务;而在私有云方面,将扮演技术引导者角色。微软如今在全球运行着几个巨大的云计算平台,比如用户数超过4亿人的Hotmail,还有全球最大的在线游戏平台XboxLive,而微软搜索引擎(含Bing必应和雅虎搜索)的全球市场占有率已经接近30%。
微软在云计算市场有10多年的历史。相比IBM,微软更加前卫,而相比Google,微软在私有云方面有很大举措,而Google只有公共云。
时代周报:Google和微软在云计算领域的竞争也很激烈,就微软与Google的不同,你可否具体讲讲?
谢恩伟:Google的确是一个竞争对手。与微软相比,Google的商业模式还是比较单一,就是社区、搜索,商业模式方面,微软是多样化,不是以单纯的广告模式。在手机操作系统方面,因为Android,Google走得比较靠前,对微软是个挑战,但微软有新的WP7,就市场拓展而言,这反而是微软的优势。在云计算领域,谷歌的App?Engine跟微软的Azure也很难比,而且微软还有在私有云方面的拓展,这是Google完全不能比的。还有一点,特别是客户端的多样化,实际上Google是没有的,如Xbox、Kinect等产品。
时代周报:微软CEO鲍尔默前不久来华时表示,下一步会有更多的力量在云计算上。在中国,有哪些具体的计划?
谢恩伟:实际上很多方面已经在做了,比如在北京,我们投入在搜索领域,搜索就是一个云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