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计算·大数据 频道

成都高新区智慧城市建设成果初现,新华三数字大脑计划2020为新基建提速

  成都,是天府之国,又称蓉城,这里不仅是很多诗词歌赋的原产地,也是现代高科技产业的聚集地。作为全国首批优异高新区、“世界优秀高科技园区”试点园区、西部首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成都高新区正在发挥“龙头”作用,重点打造新基建背景下的新型基础设施“底座”,从智慧城市建设和产业升级角度加大投入力度。

  新基建发展浪潮之下的成都高新区

  为什么要发力新基建?不仅因为新基建是年度热词,是中央多次提及的战略方向,更因为以5G、数据中心、工业互联网等为代表的新型基础设施承担着各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任。以成都高新区为例,通过新技术引擎实现稳增长、促投资目标,原本就是新区实现智慧城市转型、推动产业升级的重要方向,新基建再次证明了之前战略方向的正确性。

  “在新基建发展浪潮下,成都高新区的科技创新之路会如鱼得水。” 成都高新区政务服务和网络理政办公室副主任陶路根表示,成都具备新型基础设施落地的各方面条件和优势。一方面,电子信息产业、生物医药产业已经是高新区的支柱产业,更容易形成“核心驱动、协同承载、全域联动”的发展格局。另一方面,高新区拥有很多能够承建新基建的实体企业,包括新华三、腾讯、华为等,通过这些企业的示范引领作用,可以带动一大批科技型、生态型企业来参与新基建项目,进而实现高新区的数字经济转型。

  当然,新基建从概念到实际项目落地并不是零门槛,也存在着很多现实挑战。比如:资金量投入大,仅靠财政资金难以全面支撑,需要多元化的资金去参与新基建项目。另外,新基建不仅靠政府驱动,还需要一大批社会项目或者企业来共同参与,要充分调动社会主体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能动性,共同推进高新区新基建项目的发展。

  为了推动新基建工作有序开展,成都高新区在今年5月发布了首批新型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清单,首批新型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共为34个,项目总投资额为180亿元,其中财政资金是26亿,撬动社会资本将近150亿,主要按照多元化的投资渠道来参与高新区的新基建项目。项目类别涉及:智慧大脑基础设施、智慧无线政务专网等信息基础设施;智慧政务服务中心、“智慧应急”平台、“5G+AI”智能物联健康服务管理平台等融合基础设施;5G互联科创园、智慧医疗医学中心、人工智能创新中心等创新基础设施。这些项目有的是政府投资,有的是政企合作,还有一部分完全来自社会投资。

  目前,来自全国各地的企业以及高新区内的一些龙头企业,都对成都高新区的新基建项目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纷纷表示愿意参与到“龙头企业领建-中小企业、科技型企业参建-金融助建”这样一个独特的项目落地模式中来。这种联合模式不仅形成了龙头企业的联动,还打通了高新区区域内外的各种生态,让更多科技型企业来承接他们专业领域内的项目。

  至于为什么要加入金融助建环节?主要是从根本上解决资金难的问题。很多金融企业也非常愿意支持地方型的新基建项目发展,首批项目清单刚一发布,就迅速收到了来自银行、证券等等金融机构的近1800亿的资金授信。

  城市数字大脑成果显现

  “成都高新区于1992年建区,到现在已经发展了30多年,一直专注于高科技和产业化建设目标。为了实现智慧城市数字化转型目标,解决西部地区产业链不健全和产业链上的短板问题,希望通过龙头企业的带动,壮大电子信息产业。而紫光股份旗下新华三集团作为基础设施型厂商的龙头,一直在助力成都很多智慧城市项目建设工作。” 成都高新区政务服务和网络理政办公室政务大数据管理处副处长陈亮表示,在新基建项目落地过程中,新华三扮演重要角色,智慧治理中心项目,就是在之前智慧城市建设基础上扩大的广义上的城市大脑项目,投资金额大概是5.6亿左右。

  如今,城市数字大脑已获得初步成果。智慧治理中心是由新华三承建的城市数字大脑,有实体大厅。该项目于去年11月建成,从建成到现在运行了9个月,目前也是成都第一个落地的大厅。智慧治理中心最突出的表现是,实现了数据共享改革。依托国家信息中心规划方向,成都高新区的智慧城市建设要从顶层规划开始,制定实施方案,提升全区治理能力。为了实现智慧城市升级,成都高新区拟定了政务数据改革方案。新的数据共享改革要对接市、区两级系统,汇集各类数据。最后,新华三承接了所有项目建设工作。

  城市数字大脑建成后,所有数据都在大厅上呈现,并且会有重点场景的数据分析。各个职能部门可以根据各自的需求和管理痛点、难点,提出数据汇聚应用场景。根据不同的场景形成不同的专题应用。从去年到现在,已经拥有14个专题,包括:经济运行、重大项目、环保、应急智慧、政务服务、无人机项目、金融科技等等。

  在专题应用构建过程中,城市数字大脑孵化出很多创新应用。比如:服务于政务领域的“守信通”,已形成具有成都高新区地方特色和政务服务行业特色的信用体系平台,为营造更良好的营商环境发挥了巨大作用。“守信通”是成都高新区联合多个部门共同打造的政务信用产品,不仅打通了行政审批的事前、事中、事后全流程,还汇集了居民及企业以往在政府办事的相关记录数据。通过对居民个人及企业进行评分的机制,形成了以信用为基础的新型监管。

  “通过搭建守信通这样的平台,我们希望可以将这些分散在政府不同部门的企业的帮扶政策进行汇总,同时多维度的去评价企业的绩效。” 新华三集团城市数字大脑研究院执行院长岳鹏,具体介绍了项目建设初衷。成都是新华三的福地,也算是公司第三个总部,到今年已投资近10个亿,有3个研发中心在高新区。高新区跟新华三可以说是“相知相恋”,差不多每年公司都会在高新区会有一次投资。可以说,是成都独特的营商环境,为新华三创造了投资机遇。

  城市数字大脑取得具体成果后,更进一步坚定了双方合作的信心,未来成都高新区还要和新华三持续合作,深挖场景需求,打造更多和服务民生相关的应用,比如老百姓关新的渣土车、群租房、网约房、智慧社区等等,最终实现“智享生活”的目标,让更多企业和居民切实体验到智慧城市带来的方便与快捷。

  “从广义上来看,城市大脑发挥的只是一个能思考、能决策的作用,但真正的城市大脑还要通过数据神经和网络神经传递到高新区的每一个角落,要把每一个物联感知的数据传回来,形成一个真正有机的大脑,不但能思考还能指挥。” 陈亮补充说道。

  专注于场景,城市智慧治理的跨越

  在做整个城市数字化转型和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每一项工作都会触达到核心应用,为了实现新型基础设施转型,成都高新区以应用场景为核心,实现城市治理的全面跨越。以“一网通办”触达居民的前端;以“一网通管”来构建新型的现代化治理模式;以“一键触达”来回应民生诉求,这是所有项目建设的总体方向。

  为了实现智慧城市管理,高新区对改革高度重视,协调全区,达成共识,一起向改革目标迈进。在所有治理目标中,产业化改革是疫情之后的首要挑战。如何把握新经济趋势,提质增效,实现产业转型,需要有新鲜的血液渗入,如何找到经济增长的新动能?

  陶路根认为,要聚焦新场景进行基础设施构建。智慧城市和政府的数字化转型就是新场景,成都要在线上“再造一座城”,这也是新基建政策的非常好的解读。当整个城市的发展空间和基础建设达到一定程度以后,新型的数字化空间就会迸发出新动能。比如:新场景需要整个物联传感设施能力,需要新型的5G化网络承载、需要的新的无人机、AI、区块链的治理方式等等,只有通过场景化的方式来治理城市,才能构建出智慧城市的整体架构,进而推进城市智慧化转型。

  正因为之前场景化的基础设施构建,才让成都在疫情期间的各项工作有序进行。智慧治理中心在疫情期间成为了指挥调度和信息共享中心,通过视频融合体系和视频会议系统,解决了分散在东区的11个乡镇的管理问题,帮助领导完成了整个疫情期间的地方调度。疫情前期,最高每天有7场调度,其中成都市的调度每天至少1至两次。尽管疫情中断了城市往来,但经济发展还要继续,云招商、云洽谈、云发布等都是基于新场景下云网融合的典型应用。成都智慧治理中心以应用为导向,建立了1+3+N的治疫防御体系,各路数据都在这里汇总,包括发挥大数据优势,收集天府健康码,有效避免了数据谎报、伪报、瞒报现象,为科技抗疫保驾护航。

  总体来看,无论是数字化转型,还是智慧城市,概念太大,需要覆盖的内容太多,只有从场景入手,构建一个点、线、面、体融合共生的模式,才能达成预期目标。过去,我们一直在提倡要让“数据多跑路、让群众少跑腿”,成都高新区城市数字大脑建设,通过新型基础设施的赋能,实现了这一目标,为其他省市的新基建以及智慧城市转型起到了示范性作用。

0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