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2018年,中国信通院发布2018云计算白皮书并指出:行业云时代全面开启。4年后的2022年底,Gartner将行业云平台列入2023年十大战略技术趋势,Gartner预测到2027年将有超过50%的企业使用行业云平台加速其业务项目。可以说,2022年是云计算的一个分水岭,行业云将成为云计算的下一个主场。
从2021年到2022年,多家云计算厂商开始进入行业云市场,微软云相继发布了制造云、金融云和可持续发展云等行业云,华为推进了“军团”模式开拓行业用户市场,腾讯基于专有云加大行业云力度、阿里钉钉大力拓展行业市场……除了泛互联网、政务、金融、工业等行业外,零售、医疗、教育、汽车、建筑、水利等行业云市场在快速崛起中。
(紫光云与智能事业群副总裁柳义利)
紫光云一直在探索行业云的打法。紫光云与智能事业群副总裁柳义利近日表示,行业云对社会的价值已经得到了体现,为了承载越来越重要的业务,企业对云能力和数字化能力、质量、可靠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通过业务、技术、商业模式等维度的探索,紫光云找到了一条行业云的务实路径,打开了云计算的下一个主场。
行业云:数字化转型“赶考”
曾经有一段时间,市场上有一种论调,认为行业云是伪命题。那么什么是行业云?行业云到底是一个实在的市场,还是一个务虚的概念?
所谓ICP(Industry Cloud Platform)行业云平台,指针对某个垂直领域的需求,结合SaaS、PaaS和IaaS等多种云服务,通过提供打包式模块化的业务相关能力以及技术产品来满足业务结果的需求。Gartner在2022年9月发布观点文章指出,ICP将云平台转变为业务平台,让现有的技术创新工具成为服务于业务创新目的的工具,而实现这一目的的方式是基于一组预打包的业务能力,从而形成模块化、可组合的业务平台。
此外,Gartner还指出在通用云时代,国内很多企业的业务、IT基础设施和IT应用部门,仍然是各自为营的工作方式;而ICP行业云平台的设立是为了实现业务目标,由于ICP侧重于业务成果,因此业务团队将是云的主要负责人而不是I&O技术团队,特别是I&O的角色将从技术运营延伸到业务运营。Gartner认为,行业云平台将改变中国企业IT部门的I&O(Infrastructure & Operation)运营模式。
实际上,由于超大型政企客户的存在,“行业云”的定义和范畴一直不很清晰。对于超大型行业龙头企业来说,他们所建的云平台既服务于企业内部需求,也服务于客户和行业生态,属于企业云和行业云的混合体,云平台的建设模式为项目制。而对于中小政企客户来说,“行业云”更具价值——通过一组通用的行业SaaS应用快速拉升中小政企数字化转型。某种程度上,面向中小政企客户的行业云,就是传统IT中的“商用/商业市场”。
经过云计算产业近20年的发展,今天的云计算终于发展到满足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和业务需求的商用/商业行业云阶段。从大型龙头企业和行业云到面向中小政企客户的商用/商业行业云,行业云市场逐渐完善和成熟,推动企业和行业更好地走上数字化转型的“赶考”之路。
行业云的三大趋势
在上线之初,紫光云就展开百行百业布局,涵盖了工业、建筑、政府、交通、环保、教育等多个领域,紫光政务云、工业云、教育云、粮食云、交通云和农业云等先后落地。
紫光云与智能事业群副总裁柳义利,从三个维度阐述了近年来行业云市场的变化趋势。
首先是业务维度。从用户业务视角来看,行业云近5年的最大变化,就是用户关注点不断上移,从以前关注IaaS,后来关注PaaS,再到近期更关注业务价值——SaaS成为客户最关注的焦点,而客户业务价值以及云和数字化转型的价值体现,最终也体现在SaaS和业务维度。
技术厂商现在需要为行业客户提供从IaaS、PaaS到SaaS的全栈解决方案,如果只能提供IaaS或PaaS平台能力,不足以打动或者兑现客户价值。这就要求基础ICT厂商与生态合作伙伴一起深耕行业应用,一起提供行业全栈解决方案。而对于云厂商来说,云厂商的云和数字化能力将更多围绕业务维度进行增强和补充。
其次是技术维度。在私有云和公有云之后,云厂商开始转向同构混合云,近两年则深耕分布式云。云计算技术架构的进步,最终带来位置无关性,无论是在家里、办公室还是行驶中,不论用手机、移动电脑还是PC,都可以正常进行生产、生活。现在,云计算后台对分布式云技术越来越认可,也只有具备分布式云技术和能力,才能满足位置无关性的诉求。
就数字化转型之路而言,共识是上云、用数和赋智。当前,基本上各行各业都已经完成了上云的工作。在“用数”方面,数据应用已经广泛开展,几乎所有行业都建立了自己的数据平台,接下来需要通过数据的拉通、治理、挖掘等实现数据价值,最终赋能政企创新。未来的政企创新将更多围绕“云数智”展开,通过人工智能技术和数据的创新,带来业务的进步。
第三是商业模式。IT厂商的传统销售模式以产品销售为主,很多都需要客户自行运维,现在越来越多的客户转向云服务模式。企业的基础架构早已经实现云服务化,接下来是技术、经验和应用等也都将转向云服务模式。紫光云的成立就是看到这一趋势,以云服务作为商业模式,打造专业的服务团队及其专业化服务支撑能力,服务百行百业数字化转型。
行业云的技术打法
行业云是一个在近两年来才越来越清晰的市场格局:既有面向大型行业龙头和区域的行业云,也有面向大量中小企业的行业云;既需要提供PaaS,也需要提供可商用的SaaS。那么,云厂商要如何用技术打开行业云的市场空间呢?
紫光云与智能事业群解决方案部部长、紫光云技术有限公司产品研发部副总裁唐元武认为,首先要有一个面向行业云等ToB场景的统一架构。紫光云从一开始就认识到,大型企业和行业客户很难将所有业务都运行在公有云上,而需要基于一个多云的管理平台,统一满足公有云、私有云、专享云、托管云、行业云、裸金属服务器、虚拟化主机等多种需求。
紫光云在成立之初,通过大区节点+一级节点+城市节点的核心边缘多级架构的设计,覆盖全国的多个入口,在架构设计与搭建上具备了混合交付能力、个性定制能力与弹性扩展能力。2020年,紫光云与智能事业群成立,全面整合新华三集团、紫光云公司等在私有云、公有云、人工智能、软件服务等领域的能力;2021年推出紫光云3.0,以一套技术架构实现公有云、私有云、混合云、行业云、边缘云等全域覆盖能力——由紫鸾平台和绿洲平台构建的紫光云3.0,实现了混合云架构的统一以及用户应用数据的统一,保持了应用的一致体验;2022年,紫光云进一步将同构混合云推进到分布式云,实现了任意位置、任意规模、任意应用、任意模式的云场景化应用——紫光云可以在任意地点运行,可运行单体应用和云原生应用等任意应用,最小可做到边缘云一个节点、边缘站点三个节点,也可以做到5000台服务器规模的数据中心、几个数据中心联合起来上万台服务器的弹性能力。
有了完备的技术底座和技术能力,紫光云还要解决不同行业客户的定制化、差异化、本地化、安全等需求。柳义利强调,紫光云通过几个方式解决行业客户的差异化等需求:第一,尽量将行业共性的能力,沉淀到紫光云PaaS平台上;第二,将不同行业的差异化特性,沉淀为行业套件,即形成标准化的行业组件,再由紫光云与合作伙伴一起完成“最后一公里”的交付和改造。
如今,绿洲平台已经推出了35+行业套件,包括教育、园区、医疗、交通、城轨、机场、矿山、水利等。借助绿洲平台能力,紫光云将行业知识库进行标准化,形成行业套件并全面开放,实现行业能力的可复制,缩短应用开发周期,加速创新。
行业云的商业模式
行业云是一个庞大的市场,既有上千万甚至上亿的高度定制化大型企业项目,也有轻量化可规模化复制的中小市场。找到可持续的商业模式,是拓展行业云市场的一个重要课题。
面向大型企业市场,柳义利强调,因为行业市场非常广泛,紫光云不可能具备所有行业从SaaS到PaaS的全部能力,因此必须要有所聚焦,也就是聚焦在政企市场。而即使是聚焦在政企市场,也是有选择性地与合作伙伴打造针对细分子场景的全栈技术能力,其它新兴场景则选择自研或联合攻关。
第一类行业是该行业具有前瞻性,行业具有完善的业务和技术架构规划与分层,例如医保就有HSAF统一应用框架,SaaS、PaaS、IaaS层可以基于该框架,定义相对标准化和规范化的接口,技术厂商聚焦于打造PaaS和IaaS能力并与医保系统对接,这样可以与行业ISV一起提供完整的解决方案。这种模式非常适合新华三/紫光云这样的基础设施厂商,不仅能够提供云数能力、ICT全栈硬件能力,还有各个代表处的服务能力可满足区域客户的定制化需求。
第二类行业是自身的数字化进程较慢,但已经开始数字化转型进程,如工业云、建筑云,水利云等行业还没有形成行业标准规范,紫光云则进行一定的自研,将数字平台能力向上推。此外,紫光云还与头部生态厂商一起尝试打开这类行业市场。对于第二类行业,行业尚未形成规范、场景规模较小,云厂商对于这类行业和这类场景进行先试性投入,将行业数字化转型先做起来。
这类场景也适用于大行业新应用的早期阶段。例如智慧城市里的数字抗疫行业系统,本身是新的SaaS机会点,此前没有厂商投入过,在该领域更没有头部厂商,而紫光云就可以带入智慧城市相关技术积累以及全国政务云根据地资源,快速抓住政策红利带来的SaaS机会,仅用一两个月时间就为应急应景的SaaS应用提供解决方案。
对于发展比较成熟、已经形成了成熟标准的行业,紫光云只需要打造PaaS和IaaS能力,提供安全稳定的平台,打造专业化的服务,就可以为整个行业提供完整解决方案。
今年以来,紫光云还将数字化平台能力逐渐向下沉淀,通过行业套件的形式,进入中小型场景的商业市场。例如,全国县级医疗和教育领域是一个很大的市场,这些县级医院和学校进行数字转型转型,打造智慧医院、智慧校园,需要轻量级智慧化和数字化能力。紫光云通过行业套件以及细分场景下的轻量化套件和软硬件一体打包销售,包括绿洲轻量化套件及超融合产品等,形成开箱即用解决方案,覆盖3000个县市场景。
合营云:行业云的新打法
行业云是面向行业的云与业务的深度融合,而合营云则是与各类渠道伙伴一起联合打开行业云市场空间的新打法。
2011年,紫光云已经先行与运营商合作“运营商合营云”。运营商合营云与运营商联合构建、联合运营,实现优势互补,由紫光云提供专业的本地化运维服务、等保三级机房环境;运营商提供全域优质链路资源覆盖;采取“一级节点+城市节点”的两级架构模式,确保客户数据本地存储,关键数据不出城,实时保障客户数据安全;此外紫光云支持部分定制开发以满足各类型客户需求,结合强大的MSP团队对客户实际业务需求进行实际调研,开展业务梳理,结合强大的研发能力,契合客户实际业务需求,有效助力百行百业数字化转型升级。
柳义利表示,目前在市场上认可度最高的合营云模式还是运营商合营云。而运营商在面对政企用户时,也更愿意采用合营云模式。对于运营商来说,运营商云更多只停留在IaaS层服务,对PaaS层的投入不大,无法满足客户的综合性需求;而政企对云的需求并不仅仅是公有云主机或云存储,例如城轨要求网络组播能力、融媒行业有个性化需求等,都超出了一般公有云的能力范围。因此,在面对政企客户时,运营商与ICT厂商联合的合营云,就显现出优势。截止2011年底,紫光云已在全国和运营商合作了11个合营云节点,覆盖九省。
其次,受市场欢迎的另一类合营云模式,就是与各省市的大数据局合作、面向政府内部各厅局委办使用的合营云。各省市的大数据局,即是用户也是服务提供者,但它本身并没有技术能力。因此,与大数据局合建一朵云以及运营一朵云的逻辑完全不同,特别是运营一朵云的逻辑是通过云的形式销售数据服务,而大数据局累积了很多数据服务,同时还要持续演进、打通应用,这些都不是一个IT部门能够承接,而是需要既具备公有云运营经验、又有技术积累的专业公司,联合解决云化服务过程中,客户服务的所有技术问题。
总结而言:行业云是云计算的下一个主场,企业数字化转型正从之前的通用云阶段,迈向以PaaS和SaaS为代表的行业云阶段,行业云正在成为企业数字化转型和创新的业务平台。而像紫光云这样以行业云为主要目标的云服务商,已经通过事业群各企业的实践找到了一条打开行业云市场的务实路径,新华三+紫光云公司的组合将奠定其行业云市场的长期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