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业需要怎样的“新核心”?融合不同类型金融机构建设实践与迭代经验,打磨出来的全新架构、工艺和路径方案,才能满足各类银行的需求
在业务、规模、业绩等分化加剧的背景下,银行靠什么来支撑未来10年甚至更长时间的业务增长?
数字化能力毫无疑问是重要能力之一。行业的普遍共识是,打造金融级极致性能的IT应用去支撑未来技术创新,是行业面临的需求和挑战。其中,核心业务系统是否成功转型升级,已经成为衡量银行数字化转型及信息科技变革成功的关键标志。
科技的演变,推动着银行从客户到业务再到基础架构都在进入快速变革时代。于是,我们看到近年来越来越多银行分布式核心系统上线。经历了从“胖核心”到“瘦核心”的变迁,走过了30年的银行核心系统,如今正在进入一个开放共建、创新迸发的新时代。
01
银行重构“新核心”成为必由之路”
1974年,中国银行在香港引入第一台计算机,打开了中国金融信息系统发展的新世界。从此开始,银行业的信息化革命就从未停歇。
在支撑银行信息化的底层设施中,核心系统被认为是银行的“大脑和心脏”、也被比喻为“飞机发动机”,是一家银行科技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近30年的发展,核心系统经历了从综合业务系统的“胖核心”、到面向服务架构(SOA)的“瘦核心”、再到去中心化的“分布式”的演变过程。
随着客户需求转变、业务线上化加速、银行服务模式变革等,都要求银行能够敏捷反应客户需求,实现自主安全、敏捷快速响应市场、无限扩容、持续稳定等需求,银行新一代核心系统构建迫在眉睫。
可以说,银行核心系统重塑正在进入升级换代的关口。从各类银行的动作来看,构建新一代核心系统进度不一,大型银行和中小型银行逐渐形成了不同的创新发展路径。
大型银行在2010年左右开始规划布局新一代核心系统的建设,目前新一代核心系统构建上已接近尾声。如农行全面打造了新的信用卡分布式核心系统;建行建成同业首个客户过亿的全栈信创信用卡分布式核心系统;邮储银行新一代个人业务核心系统完成超6.5亿个人客户无感迁移;中行上线海外分布式核心银行项目等。
据轻金融了解,一些大行的核心系统规划设计之初,就瞄准新技术前沿,新一代个人业务核心系统性能定下一天数十亿笔、一秒支撑数万笔的目标,完全可以满足未来10年业务增长需要。同时,设计和开发出“积木式”的组件,来满足个性化、差异化、定制化的服务。
中小银行从2020年开始掀起了新一代核心系统的构建浪潮。可以预见,未来几年中小银行核心系统构建将快速进入需求爆发期。不过,城商行、农商行等囿于人才、技术、成本、运维等难题,难以复制大型银行的系统重构路径,因此,找到适合自身的发展路径很重要。
然而,动辄几百人甚至上千人专业的金融级数字底座的研发和维护团队,不是所有金融机构都能够负担的,所以金融机构现在有些进退两难,进没办法负担高额成本,退则会丧失数字化转型的关键窗口。
与此同时,核心系统的重塑是一场浩大且复杂的工程,不仅是新技术的创新应用,还包括业务转型、IT转型等全方位数字化转型。而传统的技术元件、应用元件和工艺已经无法支撑未来全新的业务形态,银行传统核心重构成为必然。
银行需要怎样的“新核心”?“当原有的架构和方法不能再使用,我们就需要一个新的架构,做到分而治之的一种搭积木的方式,让我们的应用在面对业务的时候能够有最大的灵活性,最快速地找到我们业务的创新点。”中电金信副总经理、研究院院长况文川称。
迎战新一代核心系统变革,需要金融机构与科技厂商协力配合,以开放的心态共建共创。这方面金融科技公司已经展现出前瞻性的创新力量。2023年4月,中电金信发布的“源擎”云原生分布式核心业务系统(简称:“源擎”核心系统)就是其中的代表。
“源擎”核心系统依托中电金信二十多年在银行核心业务系统领域的深耕积累,结合四十余家不同类型的金融机构核心建设实践,以及多次系统迭代经验,以全新的架构、工艺和路径,助力各类银行重构核心系统。
02
“新核心”建设突围关键:构筑四大能力
数字化变革中,参与者众多,然而赢家寥寥,什么决定了这一现状?
波士顿咨询曾研究称,大多数银行在数字化组织变革中都需经历以下三个阶段:数字机会主义,数字化集中主义,数字化行动主义。而传统银行体量巨大,想要完成数字化组织变革,需要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
对于银行业而言,做“数字化行动主义”的践行者,才能成为胜出者。新核心系统要构筑的能力,正是“数字化行动主义”最好的落地突破口。
以下这些基础能力是“新核心系统”建设所必备的。一是构建自身的架构能力,灵活开发、部署支持业务发展,向云原生去靠近;二是培养综合性能力的人才,具备业务技术一体化的需求管控能力;三是要有一套稳固的“底座”,即有一套稳固的基础设施支撑核心系统的构建;四是需要一套全新的工艺方式。
无论是大型银行还是中小银行,核心系统的重构都离不开行业内厂商的支持。在目前阶段,银行所需要的厂商,是懂金融行业运营全流程、更懂业务与应用架构、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与案例的具备综合能力的服务提供者。
在某大型城商行打造国内首个全栈信创、全域业务分布式核心系统的过程中,就得益于与中电金信的合作共建、实施工艺和配套工具支撑,使其成为行业标杆,并完善了核心信创下移的工程体系、沉淀了实施工艺和配套工具。
▲中电金信“源擎”云原生分布式核心业务系统
“源擎”核心系统从四个方面为银行提供数字化核心的重构和支撑。
一是相较于传统的银行核心业务系统解决方案,“源擎”核心系统在技术架构和业务架构上都有重大的变化。
技术架构上用分布式集群实现传统大型主机的能力,除了在性能上能够获得高弹性外,也能够安全运行,同时应用上容易组装。
在分布式、云原生架构上,中电金信均有十年的技术积累。“源擎”基于业务建模和领域驱动设计,构建了场景化服务组合、稳固的公共能力内核与插件式业务服务,包含三层业务架构和十五个微服务应用,每个微服务都能独立部署及运行,为银行提供了灵活的业务扩展、整合及开放能力。
同时,“源擎”核心系统运行在金融级数字底座“源启”之上,能够开放性地与第三方Paas平台对接,支持云原生、单元化的多地多活分布式部署,具备高性能、高稳定、高可用、高可靠、高安全和可动态弹性扩展的能力,运用平台工程一体化工具链实现业技融合、支撑应用重构,通过混沌工程支撑极限条件下的适配验证,全面拥抱云原生,真正实现核心系统上云。
此外,伴随“源擎”核心系统的发布,中电金信的生态合作也在紧锣密鼓地推进。如,中电金信与华为云已深度融合,完成了全栈技术的集成验证;中电金信与腾讯云合作,发布了联合核心方案,解决了银行核心重构难题;中电金信还与阿里云合作,实现了云原生中台化、异地多活架构的新核心落地实践等。
二是可以更好满足金融机构业务架构调整需求。当前,在大型软件工程上,当金融机构有成百上千个应用的时候,要采用更好的企业架构需求管理方法来进行大型跨项目群的需求管理。
这不仅需要做好业技融合,通过业务建模和系统设计一体化的工艺,让业务部门的人员参与到技术设计当中;还需要构建内外部生态,通过外部技术引入,内部构建标准化、敏捷化的技术生态。
三是“源擎”核心系统运行在经系统工程方法论适配调优的中国电子金融级数字底座“源启”之上,可以帮助银行解决业务和技术融合度差、既有资产继承难、核心架构迁移难、数据治理落地难、外围改造复杂、停机切换风险高等系统建设问题。金融级数字底座“源启”面向金融等重点行业场景,依照系统工程方法论,进行全栈产品的验证、适配、定制和调优,实现软硬一体化设计和垂直打穿。通过这样全栈的适配、开放、解耦的基础设施,全面支撑“源擎”核心系统的稳定运行。
四是“新工艺”部分,“源擎”核心系统采用面向业务变化的架构设计思想,以咨询为引领,将敏捷化的思想与业务建模驱动的企业架构方法充分融合,采用可落地的业务建模方法论,引入先进的业务模型,通过“业务建模”工艺识别业务能力,围绕其构建微服务,将微服务部署在容器里运行,使得业务、应用、部署三大架构的统一,实现业技一体化的企业架构。
此外,“源擎”核心系统具备丰富的专题积累及设计验证机制,可有效避免后期爆发的技术风险。在工程实施方面,系统也采用了特有的实施工艺,可保障工程的进度和稳定。
“通过这样多方面的优化和适配,我们可以获得一种金融级的关键性能,可以支持5亿以上的客户,我们目前的最高值能够达到每秒5万TPS的数据能力,能够满足大部分的全国性银行的需要。”况文川表示。
“源擎”核心系统还可以在不同的环境里去实施,能够广泛地去支持金融机构核心换新的能力。目前产品已经在国有大行、股份制银行、省级农信社、城商行、农商行等各类金融机构推广落地,帮助金融机构大幅提升交易性能。
03
面向未来:云原生、分布式与价值创造
据Canalys和Gartner的分析报告指出,伴随云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云原生技术架构迎来了更加广泛的应用,预计到2024年企业云原生应用的占比将达到60%,就银行新一代核心系统建设而言,云原生、分布式是不可逆的发展趋势。
“分布式转型是银行核心系统升级的必然路径,也是最优路径”。近日,中电金信联合腾讯云发布的《商业银行核心系统分布式转型白皮书》如是指出。
通过分布式推进银行核心系统所具有的业务承载弹性,可以让系统变得敏捷与灵活,也是银行应对未来业务发展变化的重要基础。云原生则通过统一构建技术底座和业务中台,将应用与技术分离、分层解耦、屏蔽异构环境的差异,以“集团化”的方式管理成百上千的应用集群。云原生正在成为金融行业的重要架构和方法,通过云原生开发和部署服务,推动金融行业数字化转型。
无论是分布式还是云原生,都是在推进银行构建更加高效、敏捷且自主可控的新一代核心系统核心技术,成为支撑未来银行业务发展的关键。
对标国际同业,我国银行核心业务系统在前20年处于理念引入、模仿提升、全面追赶阶段,而近10年的探索中,核心业务系统在业务理念方面已经逐渐看齐世界先进水平,而在部分领域的技术方面正在实现超越。
“这个弯道超车的过程是充满挑战的,因为将要面对的是星辰大海。为此,我们需要严密的组织、科学的态度和创新的精神,需要全行业的共同努力和跨行业的协同才能成功。”况文川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