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中国信息通信院发布《云计算白皮书(2024年)》(下称《白皮书》)指出,近年来我国云计算市场保持较高活力,预计到2027年我国云计算市场规模将超2.1万亿元。
据中国信通院统计,2023年我国云计算市场规模达6165亿元,较2022年增长35.5%,大幅高于全球增速。其中,公有云市场规模4562亿元,同比增长40.1%;私有云市场规模1563亿元,同比增长20.8%。随着人工智能(AI)原生带来的云计算技术革新及大模型规模化应用落地,我国云计算产业发展将迎来新一轮增长周期,预计到2027年我国云计算市场规模将超2.1万亿元。
从应用看,目前各行业上云积极性持续攀升。其中在能源行业,能源云聚焦底座规划和建设能力,并积极探索将云应用在能源生产等业务环节,呈现如下特点。
一是能源云建设从基础设施云化改造向综合能源服务云平台转变。能源产业具备环节多、链条长、应用范围广的特点,通过对发电厂、炼化系统、供应系统等能源基础设施进行云化改造,能源企业可充分挖掘能源数据价值,加强产业链各环节协同,并结合数据建模、人工智能等云上应用对外提供服务。例如,中国华能、上海电气等企业通过构建能源综合服务平台,开展数据管理、能源金融、资源勘探等多个数据服务,实现了能源领域资源与数据的流通。
二是能源云“龙头效应”明显,电力、油气领域应用落地进程较快。能源产业作为国家支柱产业,呈现重点领域大型央国企牵头上云,其他领域中小企业积极跟进上云的特点。中国海油等头部能源企业目前已开展探索能源云的二次开发与应用,并形成面向碳排放计算、能源资源分布、能源接入流程上云等落地应用。
三是“云计算+人工智能”模式逐步应用于能源业务生产各环节,成为落实“双碳”目标的重要抓手。企业在能源勘探、碳排放监测过程中积累了大量生产数据,通过对数据进行整合与处理,可围绕碳排放的降低与平衡进行人工智能训练,从能源认知分析、能源生产优化、能源预测维护等多方面探索“双碳”战略的进一步落实方式。例如,中国海油依托人工智能云平台将岩层、油气产能数据进行评估与分析,提升能源勘探效率,减少碳排放。山东能源成立人工智能联合创新中心,发布油气行业AI大模型,应用场景涵盖采煤、焦化、安监等应用场景,有效降低了企业的碳排放。
参与《白皮书》编制的一位专家表示,从行业用云热力值来看,目前政务云仍占据领头地位,工业制造云暂处“温带”。在行业政策推动下,制造业企业上云用云的积极性将大幅提高,用云量规模将不断扩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