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十多年的发展,云计算彻底重塑了企业IT技术栈,尤其是Docker与Kubernetes等开源工具的兴起,让应用程序开发摆脱了物理服务器的桎梏,开启了弹性与速度的新纪元。那么,云计算对数据架构带来哪些影响呢?回首过去,数据架构转型,并非一蹴而就。尽管,即今天的数据架构已足够成熟,但依然面临技术债务、人才缺口等挑战,同时还需要一个快速迭代的开源生态系统。
现在,Agentic AI来了!在新的技术浪潮推动下,企业IT架构再次被重构,当AI让业务系统变得更聪明、敏捷,企业的数据层也在发生颠覆式变革。
随着多智能体与自主AI Agent的崛起,“实时”真正成为可能。当企业决策以毫秒为单位衡量,当AI Agent需要与动态数据环境即时交互,传统数据架构的分钟级延迟已难以为继。企业若想在新一轮AI驱动的市场竞争中立足,必须构建一个为速度、规模与跨职能协作而生的数据层。
多Agent协作正在重构数据管理平台
传统数据管理平台曾是为SQL分析师与数据工程师设计的孤岛,但AI时代的需求已呈指数级扩展。机器学习工程师、开发者、产品团队,乃至自动代理本身,都需要以Python、Java、SQL等工具实时访问数据。这一转变要求数据基础设施具备三大核心能力:
1)多语言兼容性。支持从低代码工具到高性能计算语言的无缝集成;
2)动态模式管理。通过Apache Iceberg等开源标准,实现事务性数据格式、时间旅行与高并发访问;
3)无服务器扩展性。结合云原生的弹性计算,满足不可预测的代理驱动型工作负载。
正如Kubernetes统一了云应用的部署与管理,Iceberg正在成为AI数据层的基石。它不仅解决了传统数据湖的碎片化问题,更通过与BigQuery等云服务的集成,将开放格式与实时元数据、高吞吐量流处理结合,为Agentic AI的即时决策提供支撑。
企业面临持续运营和人才挑战
构建AI数据层的难点不在于技术选型,而在于持续运营。大体来看,企业常陷入的误区,通常包括三个:
第一,技术完美主义。过度纠结于表格格式或流处理器选择,忽视高风险工作负载下的可靠性需求;
第二,资源浪费。未优化的GPU/TPU分配导致成本飙升,而托管云服务可通过智能调度缓解这一问题;
第三,安全盲区。权限配置错误或元数据缺失,使数据暴露风险与合规压力倍增。
真正的突破在于简化协作。当数据工程师、ML团队与AI Agent能在同一平台上无缝交互,当数据血统追踪与资源调度实现自动化,企业才能避免在AI决策链中陷入“低效循环”。
另外,比数据工程更复杂的是人才缺口。Agentic AI放大了对“实时系统工程”人才的需求。企业不仅需要数据工程师,更需要能设计动态协作平台、平衡治理与灵活性、并确保毫秒级响应的架构师。这一缺口在短期内难以填补,而依赖临时方案或封闭平台只会加剧技术债务。
开源与云的平衡术
很明显,Agentic AI的数据基础设施需要“双轮驱动”:一个是通过开源创新。在数据格式、流处理等领域,开源社区往往领先于企业自研能力;另一个是,云原生运营能力的提升。云服务商可提供关键补位,例如通过自动化工具管理数据血统、优化资源分配,或集成Vertex AI等代理开发平台。
以Google Cloud的BigQuery Iceberg集成为例,开放标准确保了灵活性,而云服务则抽象了底层复杂性,让企业专注于业务创新而非管道搭建。这种模式既规避了供应商锁定,又避免了“从头构建”的高成本与高风险。
结语:
如今,AI正在加快向各行各业挺近。可以预测,Agentic AI带来的颠覆性可能会超越之前互联网带来的影响。当AI Agent成为市场交互的核心,当实时数据交互成为竞争门槛,那些仍依赖遗留系统或碎片化管道的企业将迅速边缘化。
对于想拥抱智能变革的企业来说,现在正是重构数据架构的时刻。通过拥抱开放标准(如Iceberg)、结合云原生的运营能力,并优先培养实时系统工程人才,企业方能在AI驱动的未来市场占据先机。Agent AI留给企业的时间不多了——你的数据层必须现在就开始进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