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计算·大数据 频道

国产数据库崛起之“终极之战”

  从主攻内核转变为体验创新;把不同场景下的实际落地经验快速输送给业界;让数据库投产的广度和深度持续增加……这些都是国产数据库一直在努力的方向!

  问题是,在数字化和国产化双轮驱动下,数据库企业面临哪些机会,又会遇到哪些挑战?金融场景,作为国产数据库的重要战场,有哪些行业特殊性?如何通过新的技术手段或者架构升级,实现金融领域的数字化转型?我们先从国产数据库当前发展现状开始,寻找答案!

  回望过去,国产数据库起步较晚,但从数据库应用的角度来看,与全球数据库发展同频。

  全球国产数据库发展经历了两轮热潮。第一轮是2000年左右,MySQL、PostgreSQL等开源数据库的诞生,终结了关系型数据库只能用 Oracle、SQL Server的历史;第二轮是2010年后,随着云技术的兴起,一批云计算企业开始部署数据库产品,一些新兴的软件厂商、集成商、运营商相继进入市场。中国数据库产业,虽然在1997年中国计算机学会首次在黄山召开数据库研讨会开始,就已经处于技术启蒙阶段,但早期的数据库产品在国外产品的垄断下,根本没有发展空间。2010年起,云计算成为国产数据库成长的沃土,一大批云数据库产品的出现,解决了卡脖子问题。以阿里云PolarDB、腾讯云分布式数据库TDSQL为代表的产品,就是在此种背景下诞生。

  最为确切的说法是,从2013年开始,中国数据库产业迎来繁荣发展期,赶上了全球数据库发展的第二波浪潮。

  双引擎动力下的跃迁

  从大的宏观环境来看,国产数据库的发展,和数字转型密不可分。尤其在过去三年疫情中,数字化转型做得好的企业,应对外部环境变化的时候,会更敏捷、更有韧性,实现了逆势增长。而在企业数字化转型过程中,不管是数据挖掘、数据展示、还是数据治理,都离不开数据库的支持。可以说,数据库是数字化转型的重要组成部分,支撑着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一系列重要的数字化应用。

  随着数字化转型的深入推进,企业业务系统的数字化改造和底层基础设施的国产化替代并驾齐驱,跨多业务、多数据类型的新型应用场景不断涌现,传统集中式的数据库产品已无法满足现有业务需求,企业需要要加速推进分布式数据库、混合事务分析处理、数据库共享内存、数据库集群等产品的研发和应用推广。

  换言之,当企业数字化转型进入深水区,国家希望从政策引导的角度,加快推进信息技术自主可控,确保我经济平稳运行,实现高质量发展。

  我们可以看到,在《“十四五”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发展规划》中,国家明确提出,要打好基础软件攻坚战,加快分布式数据库发展,推动高性能数据库在金融、电信、能源等重点行业的关键业务场景进行应用。而在《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规划》中,打好数字基础设施底座,打造数据资源体系,已经成为数字中国建设的准则。这些对于数据库而言,带来的都是正向利好消息,是最有力的“背书”,进一步提振了国产数据库发展的信心。

  更进一步来讲,有数字化转型作为外力推动,有国家政策的护航,数据库的未来十年,会更具想象空间。

  复杂数据环境带来的变革

  虽然,数据库在数字化转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但并不代表从此可以畅通无阻,平步上青云。在复杂数据环境下,国产数据库面临的挑战,变得越来越多。

  IDC数据显示,2021年全球数据总量达到84ZB;80%的企业要管理10种以上类型的数据;到2024年,有5亿新应用被创建。这说明,企业要管理的数据量越来越大,数据库也要与时俱进,具备高并发处理能力。同时,数据类型越来越多,数据库要能处理交易数据、日志数据、地理信息等等。不管是结构化数据,还是包结构化数据,都要有专门的数据库去管理,不能出现数据孤岛问题。

  另外,在云原生环境下,企业应用生产的速度越来越快,数据库平台是否有能力解决云原生以及多云环境下的数据迁移、数据集成等工作,也是一大考验。

  如今,一些数字化转型取得明显成效的企业,已经在利用大数据、数仓等产品解决实时分析问题,尤其在移动互联网场景下,数据分析的时效性就是生产力,所以数据库也要同步,加强这种查询和即席查询的能力。

  在去年IDC调研数据显示,超过六成的企业已经在使用多云,在未来两年内,这些企业会在多云环境中进行工作流、数据的整合。这意味着,数据库要能够满足多云、跨云的部署环境,并且满足安全、可靠、可信和合规要求,不能出现删库、购库、数据泄露这样的风险。

  金融核心场景下的大考

  国产数据库要想被市场认可,金融场景是一块 “难啃的骨头”,但只要拿下金融场景,其他业务场景也就迎刃而解!

  金融行业对数据库有着较高要求,无论是性能、稳定性还是安全性,都比其他行业更具挑战性。

  首先,金融行业客户一般是头部企业,使用量较大,业务比较复杂。其次,这类企业更注重采用数字化的手段进行创新,解决实际业务运营管理中遇到的难题。其三,IT基础架构会朝着分布式方向演进。

  对于数据库厂商来说,金融业务场景虽然比较有挑战,但一旦攻克下来,收益也非常明显。一方面,金融场景对产品和厂商能力认可,代表着未来很容易把业务扩展到金融以外的一些领域。另一方面,金融企业在进行微服务和容器化改造,与云这种弹性、敏捷、高可用、低成本的特性合拍,为行业数字化转型带来了全新机遇。最后,满足金融场景的数据库,已经开始与人工智能、区块链、云计算等新技术结合,包括实现交易和分析型业务的融合,这就要求数据库企业要有解决这些问题的能力。既是挑战,也是机遇,技术创新让国产数据库企业迎来广阔发展空间。

  今天,所有的金融行业都在提核心数据库下移,实际代表的是集中数据库下移到分布式数据库。在这一过程中,成熟的数据库产品会成为首要选择,客户首先看的是稳定性,然后再看数据库的核心引擎。另外,客户也会选择成熟的开源产品,比如基于MySQL或者PG去选择。不管选用哪种数据库,在高可用、一致性等外围管控能力上,一定要做到自主可控,这是重中之重。

  国产数据库的整体部署思路是,覆盖三类应用:第一类,替换核心业务系统,做核心下移的第一选择;第二类,用分布式的数据库实例去做行业助力,依靠兼容性和扩展性跟多态的部署,对Oracle做了充分的兼容,使得能源、交通、制造类等企业可以平滑迁移。第三类,针对NewSQL或者创新类业务,通过ServerlessDB来支撑。

  可以说,从最初的模仿和借鉴,到后来的自主研发和创新,国产数据库已经成功跨越第一曲线,成为中国数字化转型的“基石”,并在一些领域达到了世界领先水平。但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意识道,国产数据库的终极之战,旷日持久。

  我们只有始终保持谦卑之心,回归技术创新和研发本身,才能真正崛起,并在国际市场上获得一席之地。这场终极之战,不仅是国产数据库厂商自己的事情,更需要整个社会的支持和参与。只有通力合作,共同努力,国产数据库才能在数字化转型的大潮中,真正地发挥出其应有的作用,为中国的数字化转型做出更大的贡献。

0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