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Manus”再次成为AI风口的“当红炸子鸡”,只不过这次的身份不再是大模型本土明星,而是全球AI Agent“跑路先锋”,招来网友骂声一片。
之后,Manus快速做出回应,强调公司“没有跑路,业务正常”。公司目前策略,是基于自身经营考虑,对部分业务团队进行调整。
而调整后的结果,就是网友看到的“微博、小红书等多平台账号清空”、“中国用户无法使用Manus”,并且对公司之前的120名员工进行大切割,其中40余名核心技术人员将迁往新加坡总部,其余约80名非核心员工将被裁掉,获得N+3 至 2N的补偿。
一家估值5亿美金的明星级AI公司,突然在中国市场“消失”。从一个邀请码被炒到1万甚至10万,到很多自媒体以“Manus跑路”、“落下神坛”为标题来发表文章、视频,时间间隔只有短短的4个月。但从他们给国内员工的补偿方案来看,又比很多大厂都“体面”。所以,根本不是资金链断裂,那真相到底是什么呢?
失败的产品策略?
Manus从一出生就饱受争议。由于公司没有自己自研的大模型,而是通过调用不同的基础大模型来实现其功能,这种做法在业界被称为“套壳”。
简单理解,当很多大模型还在单个赛道卷参数、卷性能的时候,Manus已经能通过一个简单的指令,就能让AI智能体自主完成复杂任务。通过Manus的演示视频来看,它可以自动完成简历筛选、房产研究、股票分析等任务。
但有意思是,这么好用的产品并不是开放给用户随便用,而是通过邀请码才能体验,一个邀请码被炒成了天价,很多人付费加入Manus的学习群。这种过度营销,也带来了用户的烦感。有人表示质疑,认为其营销成份大于技术含量。
另外,Manus虽然是一家中国公司,由中国团队推出,官网却是英文界面,海外登录方式。
整体来看,Manus总给人一种割裂的感觉,从产品架构、服务模式到用户体验,都有些与众不同,甚至有点“拧巴”。
都是“钱”闹的?
那么,最关键的问题来了。国内市场这么大,Manus为啥说不要就不要了呢?
最开始,公司成立的时候,应该秉承的是国内、国际双轨部署路线。但是,流量红利退去,公司不可能靠一个“集成式”的产品策略一劳永逸,依然需要拿出真金白银的投入去提升自己的产品能力。
说白了,公司要想发展,要有资本的支持。而Manus的大号“金主爸爸”身份不一般,Benchmark是一家硅谷的顶 级风投公司,之前投过Uber和Twitter。Benchmark在今年4月份给Manus投资了7500万(约合5.5亿元人民币),但这笔钱要用于拓展美国、日本及中东等国际市场。钱一到账,美国财政部就找来了,审查这笔投资是否符合《对外投资安全计划》,这个计划就是限制美国的资本和技术流向中国的AI、半导体这些被认为是敏感技术的领域。
很明显,Manus陷入了两难境地。一方面是来自美国的顶尖级投资人;另一方面,是中国这个最初的研发基地和偌大的市场。但在当前的地缘政治环境下,要想二者兼顾,显然不可能。为了让投资人放心,Manus必须做出清晰的切割。所以,把全球总部迁移到新加坡,主动收缩中国业务,本质上就是为了满足合规要求。
国际化策略使然!
事实上,Manus虽然是一家本土化公司,但一直在悄悄布局国际化路线。前不久,还在新家坡大肆招聘,并且海外的产品一切正常。
在国内,Manus的核心引擎根本跑不起来。事实上,Manus充当的是“发动机”的功能,主要调用的是Claude模型,而Claude模型不向国内提供服务。同时,国内的数据安全法规也有要求,严格限制了境外AI大模型在境内的落地。
有人可能会说了,那在国内换个大模型不就完了?Manus不是在和通义千问在合作吗?这个想法听上不去不错,但对于创业公司来说却是一件非常有挑战的事情。首当其冲的问题是,产品维护成本增加。不同模型,能力、性能、输出风格完全不同,基于通用大模型开发出来的产品没办法直接用,需要做大量的微调。比如:做一个PPT,海外追求精简和商务;国内用户则更喜欢丰富、华丽的风格,两边用户审美不同。这意味着研发、设计和产品团队要做两家公司的事情,工作量直接翻倍。
更重要的是,国内大模型市场很卷,如果你不去花时间研究国内用户的需求,很难出圈。换句话来说,你得付出更多的努力,才能打造出一个更有竞争力的产品。而且,这样的付出可能还赚不到钱,因为国内用户的付费意愿很低,如果你用1倍的成本去优化国内版产品,可能只会获得0.1或者更低的收入。
所以,权衡利弊,“出走国外”可能是最 佳出路。是基于资本限制、技术依赖和全球化合规风险下的“断臂求生”。
结语:
所以,Manus今天的变化,一切都可以归结为是国际化策略调整的结果。只是,完全割裂国内市场的中国企业,还是中国企业吗?在复杂的国际规则和地缘政治的夹缝中,如何才能找到一条走得通的路?这件事情的难度可能比绝大多数人想的要复杂很多!